“中庸”是儒家思想比较重要的思想,那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首先我们来看《中庸》的地位: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并称儒家经典“四书”。
据说《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而《中庸》则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皆出自另一儒家经典《礼记》。
孔子曾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也就是说:中庸是最高的德行,能掌握它的人缺失太久了!在孔子看来,中庸境界很高,得其要领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呢?因为孔子认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也就是说聪明的人又聪明过头,愚笨的人又笨得理解不了!贤能的人做的太好,别人模仿不了,而不贤的人又根本做不到!您说愁不愁人?在孔子眼里,掌握中庸之道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他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一个是上古贤君舜帝。
可见得其髓者太少!孔子夸赞颜回: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为啥颜回紧紧抱着中庸不敢丢失?只因“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即天下可武力夺取,高官厚禄可凭才智获取,刀山火海可凭勇气跨越,只有中庸之道太难掌握!你看看,在那么多贤君圣王中,也只有舜做得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也就是说只有舜这样具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去掉过和不及的,采纳适中的推广于老百姓,这样才是舜成为了舜,有别于他人的地方!在孔子看来,只有“执其两端,用其中”才是掌握了中庸之道,过于不及都不得中庸之道!为什么这么说?孔子曾经在论语里指出:过犹不及!语见《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由此可见,过和不及效果是一样的,过了,超过了普遍性,别人达不到,没有量产的可能性!不及,就是不合格产品,更没有量产的必要性!所以做到中庸,适宜推广很难!因此中庸之道,是至高无上的德行,如何把握分寸是一门要修行一辈子的学问!孔子一生也在践行中庸之道。
他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的不足,不敢不勉,言顾行,行顾言。
”所以,“非礼不动,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智仁勇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行中庸之道的要旨!正如朱子所言,中者,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雍者,平常也!今天你学习到了吗?
年轻提起中庸之道,理解为老好人,是非不清,中间派,心里有些不辞 ,凡事要论个高低胜负。
后来做了人事工作,发现处理人事关系关键是权衡,包括薪酬,晋级,要考虑各岗位之间的依存关系,过高的提高一部分岗位的待遇,会影响基础岗位的心里平衡,只有用团队绩效和协作,才会更好激励员工,指定政策不可让大众员工吃亏,只有让员工喜欢,有奔头才会有积极性,政策才会落地。
中庸之道是儒家精神,已经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生活工作中应该注意,凡事过之或不及效果会大打折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