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是豫让在刺杀赵襄子时所讲,事情发生在三家分晋之后,当时智伯势力大于其他三家,而赵襄子联合韩魏,消灭了智伯后,三家分晋,从春秋转化为战国。
由于智伯当时很骄横,赵襄子深恨他,把他的头蓋骨做成了溺器。
豫让,晋国人,先后到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做家臣,都不受重用,改投正卿智伯瑶后,智伯宠爱他。
”韩赵魏三家杀死智伯后,豫让逃遁山林,立志复仇:“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决定一定为智氏报仇啊。
于是吞炭将自己毒哑,用漆把自己毁容,等在邯郸(邢台?)豫让桥下,伏击赵襄子,因随从重多,未成。
赵襄子贵问他,你曾经跟过范氏和中唐氏,你为什么不替他们报仇。
豫让回答,"众人待之,众人报之,国士待之,国士报之"。
这时己是进入战国时期,不同于春秋时期,一切都要服从礼,也就是奴隶时代的等级制度,就是春秋五霸,也要尊崇周天子,春秋时期,生产力低下,就是战争也要尊守一定的规则。
一切温文而雅。
而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开始转向封建社会初期,人们的欲望和自主思想开始萌发。
贵族的地位开始动荡变化。
而做为贵族最下层的士,可以效忠的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有能力,有报复的那些佼佼者,就更加注意所投靠的主人对自己的尊重。
所以就有了你对我和普通人一样,我就象普通人一样报答你,你如果视我如国士,我就象国士一样报答你。
也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这也就促进了统治者对士的重视,所以战国时期,士的作用大为增强,普通人进入历史,是历史进步的必然。
此言整句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战国策.赵策一》中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之口。
豫让,春秋时晋国人,先后到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做家臣,都不受重用,改投正卿智伯瑶后,“知(通“智”)伯宠之。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襄子擒智伯瑶,将其头盖骨制成酒器。
豫让逃遁山林,立志复仇:“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吾其报知氏之仇矣(我一定为智氏报仇啊)!”于是,豫让改名换姓,一刺赵襄子于厕未遂。
赵襄子感其贤,令释之;豫让毁容吞炭后,二刺赵襄子于桥下,失手被擒,坦陈行刺动机为“知伯以国士待臣,臣故国士报之。
”赵襄子虽敬其义,但不愿再纵虎归山。
豫让请求他给予自己第三次行刺机会:“愿请君之衣而击之。
”赵襄子“义之”,脱衣给他。
豫让拔剑三刺其衣,大喊已为智伯复仇,留下“斩衣三跃”成语,“遂伏剑而死。
”“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泣涕。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