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期心理卫生介绍

关于儿童期心理卫生介绍,第1张

关于儿童心理卫生介绍

[拼音]:ertongqi xinli weisheng

[外文]:mental health in childhood

儿童期(见儿童心理学)的个人或群体的心身健康、人格健全。研究者按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及其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上的特殊表现,探讨通过合理的教育训练及医疗防治措施,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研究简史

从19世纪中叶起才开始有关于儿童期的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儿童保健的研究及实践逐渐从偏重于身体发育和疾病的防治转向重视维护儿童心身健康和心理卫生。

对儿童期的心理卫生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心理测验法的采用、精神动力学派的出现、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儿童指导所的建立和完善。

(1)心理测验法的采用。20世纪初,一些文化较发达的国家对于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实行强制教育,要求他们按照计划逐年升学。在其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一小部分儿童并不能实现教育的预期要求。法国学者A.比奈和T.西蒙首先试图用智力测验来测定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确定其是否偏离于平均值,由此不但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在智力水平上的不均匀性,也指出在研究儿童问题时,不可忽视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

(2)精神动力学派的出现。20世纪初,S.弗洛伊德将患者当前的心理问题和适应困难与他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精神疾病归为个人对待特殊生活处境的反应的积累,进而强调儿童的早期经验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情绪的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常来自亲子关系的处理不当或儿童需求的未能满足,因此提出了儿童期心理卫生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3)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见心理卫生)。

(4)儿童指导所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儿童指导所是在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协同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重视家庭和环境的调整,家长、教师和基层保健人员的密切配合,并强调对儿童的培养和教育重在指导。

任务和要求

儿童在生理方面的变异比较稳定,而环境和对教育儿童心理上的影响却相当复杂。一般说来,儿童在发育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应是遗传因素(包括禀赋的气质特征)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决定了儿童期心理卫生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重视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某些儿童精神发育异常(如先天愚型等)是由染色体的畸变引起的;不少由代谢障碍伴发的精神发育迟滞则常由基因突变引起。引起染色体和基因变异的因素也很复杂,如:感染、辐射、中毒等环境因素的作用;遗传信息的紊乱;隐性遗传引起的代谢障碍;需用食物控制其发展的特殊疾患(如半乳糖血症)。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与遗传素质有关;然而临床实践也说明这类疾病是由环境因素诱发的。所以,注重儿童的环境因素,有可能使具有遗传素质和先天缺陷的儿童在心身发育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2)注重禀赋气质的特征及其作用。S.切斯和H.G.伯奇指出,婴儿出生后就表现不同的气质特征。从顺从性、适应性、抗拒性、持久性、生物周期规则性、反应强度和注意集中时间等气质属性中可辨认出3种类型的儿童,即困难儿童、激情缓慢儿童和容易照管儿童。困难儿童指的是激发阈低,刺激引起的反应强烈、适应性差、生物功能缺乏规则性。约有25%的行为问题儿童属这一类型,其预后常决定于父母是否学会去教育和适应这类儿童。切斯和贝奇曾还揭示了气质特征可因养育条件不同而变化,例如,孩子易激惹的气质会因易激惹的母亲而加强,或因父母的慈爱和适当照管而变弱。

(3)重视外界刺激和脑成熟的相互作用。婴儿的发育取决于脑的成熟,脑的成熟又依赖于先天生物因素与后天环境刺激。早年环境刺激的贫乏和生活孤独,会使儿童的发育迟缓。婴儿早期持久地缺乏某种刺激会使脑组织某些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永久性的、不可逆的损害。D.H.休伯尔和T.N.维厄瑟尔在实验中把刚出生的猫的一只眼睛蒙上,这种剥夺视觉刺激的做法使猫的一只眼睛的相应神经纤维发生了外侧膝状体细胞萎缩。由此表明,成人的温柔语声、床边的彩色玩具、室内有节奏的音乐、各种主动或被动的动作等,都是促进儿童脑发育的刺激。刺激模式对婴儿是否有效是以脑成熟所达到的程度决定的。1个月的婴儿能辨别几种原色,3个月时则能区别熟悉的和陌生的东西。从行为观察中发现,婴儿在见到熟悉的动作或熟悉的人时,表现愉快;在见到陌生人或进入陌生环境时,则出现惧怕和躲避行为。母亲或其他照料者在儿童早年发挥着婴儿和环境之间的中介作用,调整婴儿对刺激的反应,并从接触中了解婴儿的气质特征。

(4)重视家庭作用和管教方法。母爱对于促进婴儿心理的正常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母亲喂奶时的爱抚动作和亲切语声使婴儿体验到他是被爱的。在日常生活中,婴儿的各种需要也从母亲那里得到满足。这种亲密关系促进儿童对最初照料他的人信任,为其日后进一步发展自主性和探索安全感奠定了基础。婴儿时期依恋关系的强度和性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年时与别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如果婴儿在早期生活中缺乏母爱,他们将变得胆小、恐惧、呆板迟钝、忧郁寡欢或孤独;进而反映在生理方面的障碍,出现食欲不振、顽固性呕吐、慢性腹泻或不明原因的消瘦等,严重者甚至会夭亡。所以重视儿童早年的环境刺激和爱抚是心理卫生的重要任务。

(5)重视早期训练。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婴儿在出生后的第 1年就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婴儿的早期训练首先是指由母亲或其他照料人对其进行的排便训练。研究发现,要求出生18个月后的儿童按时按地控制排便时,他们可能出现顺从和抗拒的行为,这种行为模式的定型化,对未来长幼关系或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享有母爱的儿童较能顺利地接受这种训练;但用强制和惩罚来进行这种训练,会造成儿童的精神创伤。如果父母经常以热情温慈、赞许爱抚来训练培养儿童,则儿童多有健全的心理和行为;如果父母经常以冷酷、敌视或拒绝的态度,靠批评、强制和惩罚来训练儿童,那么儿童易出现缺乏自尊心和攻击性的行为。对儿童的赞扬,要看到个体间的差异及其努力的程度,而不是根据其行为的结果。在儿童教育中,要培养他们自觉地认识自己是家庭或伙伴群体中的一员,并分享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这常在学习社交技巧中获得,需要家庭和小伙伴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协同活动。

(6)避免对儿童过分保护,过分保护指的是,父母(通常是母亲)给儿童过多的身体接触,如同睡一张床或一条被,在儿童能够自理生活时仍替他穿衣和喂食,过分限制其社会接触,代替他解决或处理各种困难或挫折等。过分保护和溺爱会使孩子变得专横跋扈,狂妄自大;过分保护又加上严厉管教,则会使孩子变得胆小懦弱、爱发脾气、任性、依赖或屈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92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