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一个孤儿,如何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

韩愈:一个孤儿,如何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第1张

韩愈:一个孤儿,如何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

长安三试不第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第一次前往长安,经历族兄之死和走投无路之后。

遗憾地错过了很多机会。

直到第二年,他才顺利拿到乡贡的资格,再赴长安。

彼时的韩愈,已然在考生的圈子里有了小小的名气,对自己的才学极为自信。

然而春闱的结果就像是现实里的一个巴掌,一掌一掌将韩愈拍得羞愧难当。

从贞元三年至贞元五年,韩愈参试三年,落榜三年。

屡试不中的韩愈,终于在贞元五年(789年),带着三次落榜的失意,回到了安徽宣州。

去时风尘仆仆,归时颓丧而回。

你以为韩愈是消沉了?

不!

从他后来的经历来看。

也许,他只是没钱了而已。

毕竟,身为整个大唐唯二能在死后入祀孔庙的人物,韩愈的偏执,令人发指。

有很多人,将韩愈的三次落第,归结于其擅散文不擅骈文

因为自八代( 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以来,由于各路文人骚客执着于写出华丽辞藻堆砌出来的骈文,这样的风气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科举之中。

所以,在科举考试中,擅长写古体散文的韩愈,屡屡得不到考官的青睐。

那么,韩愈真的不会改吗?

对,他就真的就不改!

回到宣州又过了三年,在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

倔强的韩愈,依然固执地选择了散文。

但是这一次,事情有了转机。

时年,以丞相郑余庆为首的朝廷官员们,发现当世的文章大多是为了塑造华丽的词句,而内容却空无一物。

在很多官员的力争之下,贞元八年(792年)的这场科举,终于开始做出了改变。

负责科举考试的官员,正是当年在“二帝四王之乱”之中,让唐德宗写下罪己诏的陆贽。

这一次,陆贽觉得,大唐的文派,是时候该革新了。

于是,陆贽选择了当时提倡古文写作的梁肃作为自己的助手。

韩愈的“转机”,来了!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这位名叫梁肃的官员,和年少时期的韩愈有着较早的师承关系,对韩愈反对骈文的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像是冥冥之中,时来运转的天意。

此次科举,朝廷录取了大量擅长写古代散文题材的考生。

其中就包括有欧阳詹、崔群、李观这样的古文高手。

自然,还有那位“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至此,第四次参加科举的韩愈,终于及第了!

看起来,这个结果很惨是不是?

然而,这个看法又错了。

毕竟,在这一年,还有个写下《游子吟》的孟郊,以41岁的年纪,第N次落榜。

而像韩愈这种24岁中举的进士,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大诗人白居易在27岁时中举写下诗词为证: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戏剧的。

考中进士的韩愈并没有如料想的那般,立刻走马上任。

乱世初定,多年恩科积攒下来的进士老爷们堆在一起,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结果。

——学历贬值了!

考上进士,在如今只是一块进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已。

要想做官,进士们还得参加吏部举办的一场内部角逐考试。

结果……

入仕之途坎坷无比的韩愈,竟然又一次陷入了屡考屡败的境地!

点个关注,我们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68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