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去宁古塔,做披甲奴,永不入关!”这是清朝皇帝发怒暴走时的口头禅,也是大臣们噩梦的开始。在古代,一提到“流放宁古塔”就吓坏了很多人,“宁古塔”这三个平静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中最不吉利的咒语。那么,古宁古塔在哪里,为什么令人恐惧?其实这个宁古塔真的是个地狱,但是这里也有一些流亡者还活的好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古宁古塔鲜为人知的秘密。
古宁古塔,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代宁古塔将军的指挥部和驻地。清代顾宁塔没有塔。这个地名来源于满语的音译。顾宁是满语“六”的发音,宝塔是满语“一”的发音。所以宁古塔就是“六”的意思。此地之所以取名“六”,是因为相传清朝努尔哈赤的曾祖父傅漫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在此居住。清军入关后,这六人被称为“六祖”。为了纪念“六祖”,清帝将此地命名为“六祖”,音译为“宁古塔”。
之所以说流放宁古塔是这些“流亡者”的噩梦,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流放四千里,死之前还得剥层皮。当时最火最远的流放地是宁古塔。从北京到宁古塔有4000英里。即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这样的长途旅行也是非常艰苦的。在清朝,这些流亡者只靠双脚,被戴上镣铐,但这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漫长的旅途中,很多身体不好的人直接死在了路上。流放犯方公干曾说:“人们害怕黄权路。到了宁古塔,就有十个黄权了!”可见一路走来有多辛苦。真的是死也要扒层皮。据《研究馆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类世界。流亡者去的时候,经常在途中被老虎、狼、野兽吃掉,甚至被饥饿的当地人吃掉。活下来的人不多。”
第二,恶劣的自然环境,想跑都跑不了。你以为到了宁古塔就万事大吉了。不要以为这是苦难的结束,而是大苦难的开始。宁古塔是祖国的北疆,牡丹江是著名的雪乡。一年中,夏天很短,冬天很长。每年八月开始下大雪。直到明年5月,冰雪才是它们的天然细胞。他们想跑都跑不出去,跑不远就会迷路。最后,他们要么冻死,要么饿死,要么被喂给野生动物。就算你老老实实待在宁古塔这种寒冷的地方,又有多少人能扛得住?许多人死于饥饿和寒冷。
第三,他们是铁甲人的奴隶。他们的待遇能有多好?清朝的时候,囚犯被流放到宁古塔,不是为了观光,而是做披甲人的奴隶,披甲人是正当食物链的最底层,即使囚犯被虐待,也没人管。我是男人的鱼。任人宰割,但想想这些囚犯的生活有多艰难!
当然,一切都是例外。在这些流亡者中,其实也有一部分人生活的很好!只要是金子,就会在那里发光。在这些流亡者中,一些学者、医生、商人和其他有技能的人得到地方当局的特殊待遇。这些人过得很好!如因丁有克案被流放的诗人吴兆骞,在宁古塔生活了22年。吴兆骞充分发挥他作为学者的专长,创办私塾,教育学生。后来成为宁古塔巴海将军的副官,不仅教儿子读书,还经常陪他摆宴席喝酒,因此成为地方官员的座上宾。
商人岳洋被流放到宁古塔后,发挥自己的商业才能,从摆地摊起家,却开了一家糕点店。后来又做起了人参、水貂等土特产的生意,最后发展了对外贸易。由于岳洋的努力,宁古塔的经济繁荣起来,岳洋不再是一个流浪者,而是一个富有的商人。在宁古塔的这些流亡者中,不乏当时享誉全球的业内顶尖人才。比如会写信的佛教学者,文人张謇、方公干,郑成功的父亲郑之龙等等。这些顶尖人才被贬到宁古塔后,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了当地官员的座上宾,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果然,有本事的人到处都是饿不死的!
清朝皇帝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既是一种惩罚和劳动改造,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支边”的作用。这些移民来到宁古塔,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农耕方式。在他们的建设下,宁古塔也展现出了勃勃生机。原本残酷的流放制度,以另一种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绚烂的色彩。然而300年过去了,宁古塔只剩下一丛杂草。只有仔细辨认杂草,才能发现一块石碑:“宁古塔将军官邸旧址”。站在土堆上,环顾四周,一切都是荒凉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无所有权及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邮件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