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学部的历史可追溯到1954年3月3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的开办,这是广播电视工科教育的起源。从1954年至今,我校的理工科教育已经走过了六十个春秋。
理工学部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257人,专任教师17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0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引进院士1名,培养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
理工学部的学科领域涵盖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5个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计算技术、新媒体、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技术、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等12个二级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理工学部办学层次完整,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5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5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含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工程硕士授权点。
理工学部现招收理学、工学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12个本科专业学生,包括通信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应用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涵盖电子信息、自动化、数学、统计学、计算机共计5个二级学科门类。
目前理工学部在校生规模达2700余人(本科生21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
理工学部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近三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EI收录400余篇,出版编著6部、教材21部。先后获省部级科研奖15项、校级科研奖17项。学部在多媒体广播、数字调频同步广播、宽带互动电视、高性能计算、动声系统、大功率无源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具有可观的推广应用价值。
理工学部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实验设施,目前,理工学部拥有11个研究所和 30余个实验室。
理工学部拥有丰富的办学社会资源。社会各界对学部的办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大力的资助。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国际精华株式会社、中广电设计院、捷成科技、飞卡科技、BIRTV和北京中天广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一些杰出校友在学部分别建立了实验室或设立了奖学金。现有校外实习基地70余家,为学部改善办学条件和促进优良学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理工学部将站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起点,发扬“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理工科精神,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依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传媒信息技术为特色,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部将进一步整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水平,力争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传媒技术类高水平的专业学部,更好地服务于传媒科技领域与社会经济发展。
理工学部2016年将有13个本科专业(方向)面向社会公开招生。其中,信息工程学院有七个专业(方向),分别为通信工程、通信工程(无线多媒体广播技术方向)、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方向)、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理学院有三个专业,为信息与计算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计算机学院有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技术及应用方向)、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方向)。
通信工程普通类本科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面向通信工程和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信息传输技术基础的高级专业人才。本专业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色专业,本专业的众多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专业技术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得了业内的好评。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通信工程及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从事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播电视工程技术。
本专业下设三个专业方向:卫星广播与微波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
主干课程
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与编码、有线电视技术、光纤通信、微波技术、卫星电视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现代交换技术、移动电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视等
广播电视工程普通类本科专业+自主招生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是以数字视音频技术为基础,以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数字电视演播室技术、网络制播技术和数字视频处理技术为特色的中国传媒大学的品牌专业,也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
本专业面向广播电视、现代传媒和多媒体通信等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具备数字电视技术、数字视音频处理技术和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广播电视和现代传媒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与集成、产品开发应用、节目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下设三个专业方向:数字电视工程方向、数字视音频处理方向、数字节目制作技术方向。
主干课程
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电视原理、数字视频处理、数字电视技术、数据压缩原理与应用、数字电视演播室技术、网络制播技术、视频测量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数字视频处理系统设计、音频工程等
电子信息工程普通类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内的优势与主干专业,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本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的老牌特色专业,在学校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与广播电视行业联系密切、服务于传媒综合信息化的独有特色和内涵,多项技术处于国内同专业先进水平。
本专业面向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广播电视发送技术等领域,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广播电视技术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行业及其他行业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特别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并举的办学方针,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竞赛奖励。
本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信息处理、智能终端设计方向。
主干课程
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原理、通信原理、电视原理、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原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DSP及应用、计算机接口与通信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广播电视发送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地面数字广播技术、射频与微波电路等。
自动化(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方向)普通类本科专业
自动化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学科。我校自动化专业始终坚持立足于广播电视行业和文化科技领域,紧密结合控制理论、控制技术与工程实践,以广播电视自动监控技术和舞台装备的自动控制技术为核心,在国内同专业中形成独有的优势与特色。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控制理论、自动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子与计算机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相关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和项目管理工作,也能够从事科技开发与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网络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原理及拖动基础、智能控制技术、现代电视技术、广播电视自动监控技术、舞台机械控制技术、舞台灯光技术、舞台灯光设计、舞台声频技术等。
数字媒体技术普通类本科专业
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不仅成为各国十分重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图像视频处理、网络信息处理与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体处理、媒体服务手段,并结合我校的传媒特色,侧重于智能媒体技术、互动媒体技术方向的能力与素质培养。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视音频处理、媒体网络与系统、新媒体与信息处理、媒体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智能媒体技术、互动媒体技术等领域中从事多媒体技术开发、研究、设计、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智能媒体技术、互动媒体技术。
主干课程
现代电视技术、计算机网络协议基础、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媒体内容安全技术、媒体网络与交互电视技术、多媒体原理与应用、信息论与编码原理、多媒体系统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互动业务系统设计、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数字语音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人机交互技术、媒体资产与业务管理技术、模式识别等。
网络工程普通类本科专业
网络工程专业是根据广播电视系统对网络建设与管理以及物联网技术发展需要,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专业。该专业注重网络基础理论和网络应用技术的教学,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色专业
本专业面向广播电视网络、物联网工程技术等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信息网络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网络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物联网工程等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方向、物联网技术方向。
主干课程
通信原理、电视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宽带网络技术、有线电视技术、单片机原理、光纤通信、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电视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视频监控网络、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等。
通信工程(无线多媒体广播技术方向)普通类本科专业
随着射频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无线方式开展多媒体广播业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体传播方式。无线多媒体广播技术是中国传媒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下设的一个方向,起源于广播电视发送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个特色专业方向。
该方向主要面向通信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领域,培养既有通信工程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多媒体广播技术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相关技术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本方向注重数理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本方向也开设了较多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无线多媒体广播的相关技术工作。
主干课程
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与编码、光纤通信、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视广播等。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普通类本科专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具备电子信息、信息光学、光电子学,及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光信息处理、光电检测、光电传感技术和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本科生经过四年学习和专业训练可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计算机基础和较好的外语能力;掌握电子信息、信息光学、光电子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电子技术、光学和光信息技术的设计、开发和测试的能力。
主干课程
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光学原理、激光原理、光电子学、通信原理、光通信技术、信息检测技术、光信息处理技术等。
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毕业前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年平均就业率为98%(包括就业、出国和考取研究生等)。其中考研平均录取率为25%,考生分别被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科院、以及欧美等高校录取。录取专业为物理电子学、光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以2011届毕业生为例,27名毕业生中,11名被国内外高校、研究所录取,录取率达407%,名列全校第一。
就业去向包括通信、广播电视、航空航天、信息产业、高校、科研机构、部队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系统设计、科技开发与应用、运行管理和教学等工作;或到航空、航天、邮电、通信、兵器、医疗等光电信息设备研究制造的企业,从事相关产品设计与制造、科技开发与应用、运行管理和销售等工作。
信息与计算科学普通类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使其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初步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文化传媒领域密切相关的图像图形处理及动画制作技术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在科技、教育、政府、文化传媒、信息产业等行业及部门从事信息处理和数据管理、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应用等工作的能力。
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应用泛函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图像处理中的数学方法、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学。
实践环节包括数据处理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毕业生就业去向
信息产业、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信息处理工作;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
传媒行业从事数据管理和图像图形处理工作;
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从事软件开发和维护等工作;
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据管理、计算和维护等工作;
游戏设计、动画制作等公司从事图像图形处理工作;
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向)普通类本科专业
本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较全面地掌握大数据方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从事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系统研发、数据可视化等工作。
本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师资水平高,在大数据方向的研究已有多年积累,与中科院合作成立的云计算/云存储联合实验室,为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共建大数据处理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国内一流的大数据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共同研发大数据相关项目,并为学生提供大数据实训、实习环境。并与美国最大的大数据研究中心――阿贡实验室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为大数据实践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生完成本专业一、二年级主干课程学习后,可申请参加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 大学计算机学院合作的本科生联合培养“2+2课程”项目,到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2年,毕业时可获曼彻斯特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我校学士学位证书、毕业z书。大约20%的大二学生可获选派。对于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学院可保送到挪威奥斯陆大学以全额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
主干课程
大数据技术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分析、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机器学习、软件工程、 *** 作系统、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概论、搜索引擎技术及应用、社交网络分析、高级数据库系统、商务智能、并行与分布式计算、云计算技术、计算广告学、媒体信息安全等课程,以及大数据方向系列实验,并完成程序设计、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大数据综合应用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就业于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中央及地方各大广播/电视台,各大银行、电信、电力、交通等企事业单位,政府、信息产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系统研发、大数据的海量存储、数据可视化等相关工作。
信息安全普通类本科专业
信息安全专业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结合信息安全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结合广电、传媒行业特色和需求,培养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的高级技术人才。
学生完成本专业一、二年级主干课程学习后,可申请参加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学院合作的本科生联合培养“2+2课程”项目,到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2年,毕业时可获曼彻斯特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我校学士学位证书、毕业z书,大约20%的大二学生可获选派。对于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学院可保送到挪威奥斯陆大学以全额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
毕业生将主要服务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新媒体以及其他国民经济建设与管理部门,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
主干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 *** 作系统,信息安全导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数字内容安全,逆向工程,软件项目安全开发生命周期,网络传播与隐私保护,移动互联网安全,软件与系统安全,数字媒体安全应用与实践,信息系统容灾技术等。
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方向)普通类本科专业
本专业方向培养政治合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机、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同时具备移动互联网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维护能力,移动互联网设备应用研发能力,新媒体及其他行业的媒体移动终端数据分析、界面设计、开发和集成能力,适应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能在科研部门、广播电视、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移动互联网开发、移动互联网系统应用、移动媒体等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师资水平高,在移动互联网方向的研究已有多年积累,与中科院合作成立的云计算/云存储联合实验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此外,学生完成本专业一、二年级主干课程学习后,可申请参加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学院合作的本科生联合培养“2+2课程”项目,到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2年,毕业时可获曼彻斯特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我校学士学位证书、毕业z书。大约20%的大二学生可获选派。对于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学院可保送到挪威奥斯陆大学以全额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
学生毕业后可就业于大型互联网公司,中央及地方各大广播/电视台,各大银行、电信、电力、交通等企事业单位,政府、信息产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移动互联网WAP平台搭建、移动应用软件、游戏软件开发、移动Web应用和移动搜索引擎系统研发等相关工作。
主干课程
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导论、互联网思维、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和CMM、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编译原理、 *** 作系统、计算机网络、Linux系统与网络管理、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前端技术、移动平台程序开发、移动媒体技术、基于引擎的游戏开发和Web服务端技术等课程,以及Objective-C开发实践、UI设计实践、Android开发实践、IOS开发实践、移动 *** 作系统实践和移动平台综合开发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实践环节。从物联网的定义及各类技术所起的作用来看,物联网的关键核心技术应该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主要原因是:WSN技术贯穿物联网的全部三个层次,是其它层面技术的整合应用,对物联网的发展有提纲挈领的作用。WSN技术的发展,能为其它层面的技术提供更明确的方向。 以下是实现物联网的五大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之感知层: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和GPS技术1传感器技术传感技术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技术。从仿生学观点,如果把计算机看成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看成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的话,那么传感器就是“感觉器官”。微型无线传感技术以及以此组件的传感网是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技术手段。2射频识别(RFID)技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无线通讯技术。在国内,RFID已经在身份z、电子收费系统和物流管理等领域有了广泛应用。RFID技术市场应用成熟,标签成本低廉,但RFID一般不具备数据采集功能,多用来进行物品的甄别和属性的存储,且在金属和液体环境下应用受限,RFID技术属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层技术。3微机电系统(MEMS)微机电系统是指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经过微米级加工,得到的集微型传感器、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属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层技术。4GPS技术GPS技术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是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作为移动感知技术,是物联网延伸到移动物体采集移动物体信息的重要技术,更是物流智能化、智能交通的重要技术。核心技术之信息汇聚层:传感网自组网技术、局域网技术及广域网技术1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的基本功能是将一系列空间分散的传感器单元通过自组织的无线网络进行连接,从而将各自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汇总,以实现对空间分散范围内的物理或环境状况的协作监控,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WSN技术贯穿物联网的三个层面,是结合了计算、通信、传感器三项技术的一门新兴技术,具有较大范围、低成本、高密度、灵活布设、实时采集、全天候工作的优势,且对物联网其他产业具有显著带动作用。2Wi-Fi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是一种基于接入点(Access Point)的无线网络结构,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布设,在部分应用中与传感器相结合。Wi-Fi技术属于物联网的信息汇总层技术。3GPRS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是一种基于GSM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服务技术。GPRS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GSM网络,目前在很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在物联网领域也有部分应用。GPRS技术属于物联网的信息汇总层技术。
核心技术之传输层:通信网、互联网、3G网络、GPRS网络、广电网络、NGB 1通信网通信网是一种使用交换设备、传输设备,将地理上分散用户终端设备互连起来实现通信和信息交换的系统。通信最基本的形式是在点与点之间建立通信系统,但这不能称为通信网,只有将许多的通信系统(传输系统)通过交换系统按一定拓扑结构组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通信。也就是说,有了交换系统才能使某一地区内任意两个终端用户相互接续,才能组成通信网。23G网络3G是英文the 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第三代手机(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PRS网络这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通俗的讲,GPRS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科技,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传送资料到用户手上。虽然GPRS是作为现有GSM网络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演变的过渡技术,但是它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4广电网络广电网通常是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台)负责运营的,通过HFC(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网向用户提供宽带服务及电视服务网络,宽带可通过CableModem连接到计算机,理论到户最高速率38M,实际速度要视网络情况而定。5NGB广域网络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带宽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核心技术之运营层:专家系统、云计算、API接口、客户管理、GIS、ERP 1企业资源计划(ERP)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技术属于物联网的信息处理层技术。2专家系统(Exper System)专家系统是一个含有大量的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属于信息处理层技术。3云计算云计算概念间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核心技术之应用层:垂直行业应用、系统集成、资源打包应用层主要是根据行业特点,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发各类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将物联网的优势与行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化管理、组织调度结合起来,形成各类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构建智能化的行业应用。如交通行业,涉及的就是智能交通技术;电力行业采用的是智能电网技术;物流行业采用的智慧物流技术等。行业的应用还要更多涉及系统集成技术、资源打包技术等。
参考资料>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工作方式:
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C/S方式、P2P方式)
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
功能组成:
通信子网:实现数据通信
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上图为:OSI七层参考模型(ISO公司提出的公开模型),速记“物联网淑慧试用”
13 计算机网络分类
按分布范围分:
广域网(WAN)
城域网(MAN)
局域网(LAN)
个人区域网(PAN)
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按交换技术分:电路较换、报文较换、分组交换
按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形、网状型(常用于广域网)
按传输技术分:广播式网络、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14 相关性能指标
速率:数据传输率,以比特为单位
带宽:单位时间内,最高数据率,以比特每秒(注意:数据传输速率不变,理想)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实际链路的量)
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长度/信道带宽(发送速率)(第一个比特开始传输到最后一个比特到信道的时间;)
高速链路指的是提高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
排队时延:等待输出\入链路可用
处理时延:检错、找出口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
往返时延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第一个数据到信道)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确认(第一个确认的数据)经历的时延
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往返传播时延的两倍+末端处理时间(常常忽略不仅)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有+无)数据通过时间
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15 分层结构
实体:第n层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叫对等实体
协议: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
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
语义: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
同步:规定各种 *** 作的顺序
接口(访问服务点SAP):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
SDU服务数据单元: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
PCI协议控制单元:控制协议 *** 作的信息
PDU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
OSI参考模型:
上四层端到端的通信,下三层为点到点的通信
应用层: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表示层: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语法和语义)
功能: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解密、数据压缩和恢复
会话层: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多个会话独立)
功能:建立、管理、终止会话;使用校验点可使会话在通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功能: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差错控制(对错误的修改);流量控制(传输的流量控制);复用分用(多个应用层进程同时使用下面传输层的服务;传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应用层中相应的进程)
网络层: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分组就是数据报分开几份
功能:路由选择(最佳路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拥塞控制
数据链路层: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组装成帧,传输单位时帧
功能:成帧;差错控制(帧错+位错,指错或纠错);流量控制;访问(接入)控制
物理层: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功能:定义接口特性;定义传输模型(单工、双工、半双工);比特同步;比特编码
16 TCP/IP参考模型
17 5层参考模型
综合了OSI和TCP/IP的优点物联网的要求有哪些
李松
一个努力上进的码农
来自专栏STM32学习分享
在“剖析物联网的要求—第一部分”中介绍了先进的工艺技术、低功耗设计技术、多核系统的功耗问题、内核间的通讯、串行存储器接口以及系统安全。第二部分, 我们将介绍 BLE 无线链路、模拟前端、智能触摸界面以及其他重要的物联网设计技术。
无线连接技术的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设备连接仍处于起步阶段。这意味着,随着新应用程式的涌现,显著提高了微控制器(MCU)系统在速度、功耗、范围和容量方面的需求。该领域的潜在商机打破了在设计方面的局限性。蓝牙技术联盟最新(特殊利益集团)宣布,蓝牙50标准定位于电子产业对物联网市场需求的典型布局。内容指出,全新的 BLE 标准可提供两倍的传输速度、四倍的传输范围以及广播包的数据承载量是上一个版本的8倍。这些新的技术特性将极大地促进物联网设备与我们日常生活间的各种连接。MCU作为物联网设备的核心,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协议的发展进程,支持新标准提供的各种特性。以下是即将推出的最新BLE标准的主要特性。
· 速度(传输更快):蓝牙50传输速度上限为2Mbps,是之前42版本的两倍。
· 传输距离(通信距离更远):有效工作距离可达300米,是旧版本的4倍之多。
· 低功耗(延长电池/设备工作时间):协议优化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提升了其性能。
· 广播能力(更大的承载量):协议优化将提升800%增长的数据广播包的承载量。
· 安全功能:高安全加密及认证,确保只允许经受权用户跟踪设备位置和安全配对。
扩充处理器容量、内存及功耗方面的性能不会凭空而来。对于许多应用程序而言,底层硬件(例如MCU)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特性。因此,生产商在设计下一代MCU时必须时刻紧记这些要求。例如,赛普拉斯 PSoC 6 BLE MCU(见图1)为物联网设计人员提供BLE 50所具备的这些功能。
尽管这些特点会增加MCU的负载,但也能为终端用户带来诸多好处:
· 性能(范围优势):相比于基于物联网的其他协议,如Wi-Fi及ZigBee,BLE已经成为无线通信协议的首选。改进过的覆盖范围将确保蓝牙设备(如扬声器、智能门锁、灯泡等)可以在家里任意位置实现完全连接。这是真正实现智能家居的关键一步。BLE 50也有可能取代高功耗的Wi-Fi,控制智能家居设备。改进后的覆盖范围还能让智能手表等设备更方便地接收来自智能手机的即时通知。
· 低功耗(速度优势):更快的转输速度提高了响应能力。对于那些非数据密集型物联网设备来说,更快的速度意味着会带来更低的消耗及更长的使用寿命。例如,将传输速度增加两倍,发送/接收时间减少近一半。这样就可以减少功耗,因为设备可以迅速进入低功耗模式。此外,更高的传输速度支持周期性的设备软件更新,这将是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功能。
· 无线连接服务(广播容量优势):广播容量的显著增加将使信息传输更加丰富和智能化,Beacon等无线连接服务将能够传输更多的信息。举例来说,Beacon可以传输实际内容,而不是通过URL指向内容。这可能将重新定义蓝牙设备传播信息的方式,因为它通过无需连接的物联网传输信息,而非蓝牙配对设备模式。这有可能让资产跟踪和智能垃圾管理等先进的应用更加智能地使用网状网络。
智能触摸界面:
正如第一部分中所讲到的,物联网设备跨越消费类、工业、汽车和商业应用领域。这些应用都能受惠于美观的的用户界面,且具备产品差异化,如触摸显示屏、按钮/滑块以及近距离感应。为了让用户享受最佳体验1、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
2、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词,起源于传媒领域,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3、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又称为物联网域名。
您好我是南京万凯陈涛,我来解答您的问题。我就说说我们自己生产的IP广播吧。首先主控机房需要一台主控计算机(安装一套IP音频主播控软件);然后就是网络传输部分,传输完全基于以太网需要交换机之类的网络设备;而后就是终端设备了,我们的终端设备分两种:一种是网络音箱,网络音箱是RJ45的接口,直接用网线连接到网络接口插座上就行。还有一时IP解码控制器,这一般是用来控制功放设备的,同样也是RJ45接口输入,将数字信号转化成音频信号输出给功放,功放输出接音柱,喇叭等设备。通过主控机房的主控软件可手动或自动实现对个终端的点对点的控制,可控播放节目内容和音量大小。可同时在不同的终端播放不同的内容。各个终端可通过软件任意的划分区域,极其方便。这是最基本得一套设备。另还可扩展其他功能:无线遥控功能,消防报警功能,外部音源输入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