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物联网》
根据国务院和江苏省关于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指示精神,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基础构成、支撑技术、协议与标准等内容,并以实际案例方式介绍了物联网的应用,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物流、智能电网。为了方便读者学习并了解物联网,《物联网》还附录了名词简介及中国物联网大事记。
2、《物联网世界》
--行业中首屈一指的专业期刊
3、《物联网技术概论》
可以作为物联网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计算机、电子、通信等专业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
物联网导论》
4、《冲出数字化:物联网引爆新一轮技术革命》
从大众文化和科普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全面地了解和理解物联网,为迎接美好的物联网时代而做好准备。
5、《物联业导论》
普及读物——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案例丰富,新增作者与世界知名科学家就物联网的对话录,帮助对物联网感兴趣的各类读者把握第三次IT科技浪潮的方向。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是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关于物联网技术的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关于物联网技术的论文一:物联网技术浅谈摘 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互联成网。物联网技术是当今的前沿技术,是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物联网技术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各国都十分重视并作为战略产业来研究和发展。本文从物联网的由来、物联网的特征、物联网的类型、物联网的组成等四个方面来探讨物联网技术。
关键词物联网;特征;组成;关键技术
一、物联网的由来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5年出现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书中,在该书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了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只是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称为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明确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了物联网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相连,能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上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009年11月,温家宝发表了《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我国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从而物联网作为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
物联网就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设备和无线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即英文名称为“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RFID等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和共享。
二、物联网的特征
(1)网络化:网络化是物联网的基础。不论是有线、无线还是专网来传输信息,都必须依靠网络,而且必须与互联网相连,这样才能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物联网。(2)互联化:物联网是一个包含多种网络、接入、应用技术的大集成,也是一个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具备更强的开放性,应能够随时接纳新设备、提供新的服务与应用,即物联网具备自组织、自适应能力。(3)物联化: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成互联网,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而物联网是实现人物相连、物物相连,通过在物体上安装传感器或微型感应芯片,借助计算机网络,让人和物体进行“对话”和“交流”。(4)感知化:物联网离不开传感设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正如视觉、听觉和嗅觉器官对于人的重要性一样,它们是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5)自动化:物联网通过传感器设备自动采集数据;根据事先设定的处理规则,利用软件自动处理采集到的数据;自动地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对物体实行自动监控和自动管理。一般无需人为的干预。(6)智能化:物联网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微处理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从它的“自动化”、“感知化”等特点,已能说明它能代表人、代替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智能化是其综合能力的表现。
三、物联网的组成
物联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有些物联网可能只包括了这些子系统中的一部分。
(1)电信网络:物联网的信息传送与日常使用的文字、语音、、图像传输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物联网中的信息传输大多是小数据量和特大数据量的传输。小到每月只发送几bit,如电力抄表;大到持续发送大幅图像,如交通监控,而中等数据量的信息传送却不多见。这就对通信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推出新的通信标准和新的接入技术,以适应物联网各种通信的需要,实现物联网的高效通信。现有的通信网络主要有电缆、光纤、无线电、微波、卫星、蓝牙、红外、WiFi、移动通信等。(2)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把一些物理量的变化变为电信号的变化,收集信息,做出响应。例如麦克风和喇叭就是一对语音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是声、光、电、重量、密度、硬度、湿度、温度、压力、震动、速度、图像、语音等。(3)电子标签:电子标签用来标识物联网中的各物体。现有的电子标签主要有RFID、条形码、二维码、IC卡、磁卡等。(4)数据处理:物联网通过传感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必须经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才能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实现各种目的。这些数据处理往往包括汇总求和、统计分析、阀值判断、数据挖掘和各种专业计算等。(5)报警系统:传感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可能需要直接报警或者经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后报警,报警形式主要有声、光、电(电话、短信)等。(6)显示系统:传感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可能需要直接显示或是经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后显示出来,常见的显示形式有文字、数字、图形、表格等。
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感知与标识技术
感知和标识技术,负责采集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和数据,实现外部信息的感知和识别,是物联网的基础,如传感器、无线定位、射频识别(高频、超高频)、二维码等。
(2)网络与通信技术
网络是物联网数据传递和服务支撑的最重要基础设施,通过人物互联、物物互联,实现感知信息高可靠性、高速度、高安全地传送。物联网的实现涉及到近通信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近距离通信技术主要涉及RFID,蓝牙等,远程通信技术主要涉及互联网的组网、网关等技术。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zigbee、蓝牙、WiFi等), 低功耗无线网络技术,远程网络、多网络融合等。
(3)计算与服务技术
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与处理是物联网的最重要支撑,服务和应用则是物联网的最终价值体现。
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与处理技术是物联网应用大规模发展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需要攻克海量感知信息的数据挖掘、、数据融合、高效存储、并行处理、知识发现等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智能化、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其核心是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存储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处理和共享,为海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服务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必须以应用为导向,在“物联网”中,服务的内涵得到了革命性的扩展,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型应用将导致物联网的服务模式与应用开发受到巨大挑战,面临着许多机遇,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技术路线势必制约物联网应用的创新。为了适应未来应用环境的变化和服务模式的变化,必须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标准化、开放式的应用支撑环境和服务体系结构以及面向服务的计算技术等。
(4)管理与支撑技术
随着物联网应用以及网络规模的扩大、支撑业务的多化化复杂化和服务质量的高要求,影响物联网正常稳定高效运行因素的越来越多,管理与支撑技术是保证物联网“安全高效可控”的关键,包括测量分析、网络管理、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必须研究新的高效的物联网管理模型与关键技术,用来保证网络系统正常高效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物联网导论(第二版),刘云浩主编,2013年8月,科学出版社
[2]物联网基础及应用,王汝林主编,2011年10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3]物联网技术导论,张飞舟主编,2010年6月,电子工业出版社
[4]物联网的由来与发展趋势, 吕廷杰, 2010年4月,信息通信技术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物联网技术的论文二: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智能物流的参考文献有:现代科技不断更新迭代,促使每个行业不断转型升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AI)等技术被运用于物流行业,促使“智慧物流”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文章主要是根据近年来的各种文献,对“智慧物流”概念、“智慧物流”发展模式、信息平台建设、区域性“智慧物流”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综述。楼上的是机器翻译的,只是分了一下段IMPACT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关于物联网的冲击
The Internet of Things describes a world where humans are surrounded by machines that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can allow people to interact with the digital world
物联网描述了一个人类被很多机器所包围的世界,通过这些机器,人能够彼此交流或者人与数字世界进行交流
To succeed in this vision, it is not only the people who need an understanding of this multi-device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network needs a representation of “who” the user is
为了能够完成这个目标,人们不仅需要理解“多设备环境”,而且还需要明白对于网络来说谁是终端用户
SWIFT provides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by considering the virtual identity as the endpoint of communication,independent of the device
通过把虚拟标识当作独立的设备和通信终端,SWIFT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The direct impact of this concept is that, in a world where humans are
surrounded by machines, it is the user’s virtual identity and digital shadow that is understood as consistent endpoint information;
这个方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世上人被机器所环绕,用户的虚拟标识和数码影像被理解成一个不变的终端信息
allowing users to interact with several devices, seamlessly, under one name
并允许用户在同一个用户名之下无缝地与各种设备互动,
Users project their virtual identity onto device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y an authentication process, a temporary feeble association or a long term relation
在物联网上,通过一个认证进程,用户把虚拟标识投射成临时的或者是长期的设备
The authentication process will allow a user to employ the services any device, public or not, as if it were its own
认证进程可以允许用户使用任意设备提供的服务,不管该设备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不管它是不是自己的。
A temporary volatile type of association is also required for usability purposes
一个临时性的 *** 作也要求有可用性的目的
It is often not possible to perform a strong authentication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 device or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being used
而且要经常使用一个很强的认证方式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使用了自然设备或者明文信息
This type of association, while not as secure and strong as the first, will still allow the user to perform some non-critical operations on that device
这种类型的结构,虽然没有另外一种安全和强健,但是仍然能允许用户在设备上使用不太严格的 *** 作
We also envision a long term kind of association
我们也可以预见长时期类型的结构
This type of relation should be used when the user is the owner of the device and the device is of everyday use
这种关系类型应该在用户是设备的拥有者,并且设备每天都需要使用时才使用
We can think of a watch or phone, which, while not requiring constant authentication, is recognized by other devices as part of the user’s digital shadow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成是一个手表或者是一个电话,因为这些设备不需要经常认证,而是被看作为用户的数码影像的设备的一部份要是想了解物联网这门学科的话 推荐 吴功宜的 物联网工程导论 这本书 很厚,讲的比较全面 比网上的零碎的资料要好的多。 如果要从从技术入手的话, 应该先打好基础, 起码要精通1-2门语言 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研究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