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没有安全员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载着百度集团副总裁李震宇和央视主持人宝晓峰,在北京首钢园区内行驶了近700米。
这辆车,是来自百度自动驾驶项目的试验车。几百米的行程虽短,但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百度将成为国内首家全无人路测的自动驾驶企业。
在演习当天,百度Apollo拿到了全国首张“无人自动驾驶”路测牌照。而这一张自动驾驶领域的“路试证”,也让百度充满了信心和野心。
百度CEO李彦宏在当天“膨胀”的表示:“5年之内,中国一线城市不再需要限购和限行,10年之后就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那么,从百度这台Robotaxi开始,国内的自动驾驶行业是否真的如李彦宏所言,5年后就能走进现实?
1、Robotaxi是个“伪概念”?
一直以来,Robotaxi被视为作为自动驾驶落地和商业化的主要方向。
而从百度的这辆无人出租小车开始,各界更开始宣称一种氛围:“今年是国内Robotaxi全面启动的一年。”
鉴于当下的自动驾驶技术水平和行业现状,功夫汽车认为,Robotaxi还停留在‘伪概念’的阶段。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的体验产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Robotaxi,其距离现实落地还很远。
为何说Robotaxi目前在国内是一个“伪概念”?
首先,不少国内Robotaxi走的是固定线路,如果路线、起点和终点都固定的话,为什么不使用载人更多、经济性也更好的无人公交车?
与此同时,有些Robotaxi虽然路线不固定,但只能在某个小范围的封闭厂区或园区里运行,这更像是“摆渡车”而非出租车。
其次,假如Robotaxi的使用环境和普通乘用车真的相差无几,这无疑将让单车智能技术或车路协同技术提升为“地狱级难度”,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和成熟度。
此外,如果Robotaxi真的实现了无人驾驶,那么在普通乘用车上搭载无人驾驶技术,问题也就不大了。
这时,哪里还用得着Robotaxi?
总体而言,Robotaxi的难题与挑战显而易见。
2、自动驾驶“走进现实”?五年可不够
尽管李彦宏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将在5年后实现大规模商用,但采用怎样的商业模式以及如何收益,百度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而在此背后,主要是自动驾驶领域仍存在着不少根本性挑战。
首先是传感器 。
自动驾驶汽车使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以“观察”周边环境,帮助系统检测诸如行人、其他车辆以及路标等物体。
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恶劣的天气、繁忙的交通以及带有涂鸦的道路标志,都会对传感器的识别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以特斯拉为例, 其“autopilot”在今年7月就曾撞上了其他驻停车辆。
这事实也进一步证明,当下传感器在应对全天候行驶场景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是人工智能学习判断的标准。
在自动驾驶领域,大部分都使用人工智能来学习处理来自传感器的数据,并由此做出关于下一步行动的具体决策。
未来,机器也许会拥有比人类驾驶员更高效的对象检测与分类能力。
但至少就当下而言,汽车中所使用的机器学习算法仍然缺少充分的安全性依据。譬如,在如何训练、测试机器学习算法方面,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都还没有达成共识。
再者,在监管要求方面,目前还没有出台充分的标准与法规。
现有车辆安全性的标准假设,只是要求驾驶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立即接管。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法规只针对某些特殊功能(例如自动车道保持系统)做出了规定。
至于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在内的自动驾驶系统,虽然已经有国际标准设定了部分相关要求,但暂时还没有解决之前提到的传感器、机器学习与行为学习方面的问题。
因此,只要没有公认的法规与标准,自动驾驶汽车无论是否安全、都无权在开放道路上正常行驶。
最后,是自动驾驶的社会接受度问题。
此前,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已经先后引发多起事故。这些事故,更导致社会对于自动驾驶的认可度逐渐降低。
由此,消费者需要参与到自动驾驶汽车的引入与采用决策当中。如果缺少这个环节,此项技术就有可能被人民群众拒之门外。
很明显,只有解决了两个问题,自动驾驶行业才有机会攻克最后两个障碍。
目前,业界各方都在争取成为第一家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的厂商。
但是,如果行业未能就自动驾驶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标准、安全等达成共识,那么自动驾驶汽车在未来几年中,仍然只能长期处于“测试阶段”。
3、写在最后
虽然李彦宏这番话稍显“膨胀”,但不可否认,百度的尝试正在推进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
而自动驾驶市场的未来空间,也是足够大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国内自动驾驶行业能否行稳致远,核心便是技术和标准的全面进步。
对于目前的百度来说,开发出切实可行且适当安全的AI自动驾驶系统是首要目标,谈全面落地或许还为时尚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