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搭载着乘客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让乘客有安全感;二是让周边的人和车有安全感。现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由充当司机角色的人类来解决。当自动驾驶成为高频词,机器即将替代人类驾驶的时候,搭载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辆,就要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了。
自动驾驶汽车如何与人类交流,尤其是与车内的乘客和周边的人如何交流,这是一个问题。Drive.ai的产品和设计主管Bijit Halder认为,这是一个如何取代人类驾驶员的问题。Drive.ai是总部位于硅谷的一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但是,来头很大,因为有吴恩达,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咖。
吴恩达从百度离职后,就加入了其太太Carol Reiley任联合创始人的无人驾驶初创公司——Drive.ai,并出任董事长一职。Drive.ai是由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团队创建,目前有150多名员工,并在德克萨斯州的佛里斯科提供从公寓楼到办公园区的穿梭服务。
在如何训练自动驾驶技术上,Drive.ai同样是依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但是,从成立时开始,他们就注重让自动驾驶技术怎么去交流。Drive.ai认为,一项成功的技术服务,依赖于客户以及车外所有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有信心,而这种信心来自于沟通,尤其是3月份Uber在亚利桑那州发生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致命的事故后。
因此,当机器人专家在编写代码并进行仿真实验的实话,Halder和他的团队则在仔细研究用来改装搭载Drive.ai自动驾驶技术在佛里斯科测试的日产NV200面包车的每一个细节。值得关注的是,NV200是纽约的城市出租车专用车。
为了让车外所有人对搭载了自动驾驶技术的NV200有信心,Drive.ai首先在外观上下足了功夫,包括车辆主体使用了明亮的橙色,在车辆两侧则用白色字体写着公司 名字——Drive.ai,另外,还是用与橙色形成鲜明对比的蓝色丝带设计,并在蓝色丝带上写着self-driving Vehicle的字样。Halder解析说,之所以用self-driving而不是科技含量更高是autonomous,因为前者是一个更简单的术语。车车辆前脸保险杠位置,同样写着self-driving Vehicle的字样,目的是让行人在停着的车面前可以看到,并可以判定车辆是否移动。
这种静态的字样尚不能清晰体现车辆的状态,为此,Drive.ai还在车辆四周安装了屏幕,每块屏幕的尺寸是22.5X7.5英寸,这四块屏幕分别位于前引擎盖、两个前轮轮眉以及后门。当车辆停下来让路给行人的实话,前引擎盖的屏幕就会显示“WaiTIng for you(等着您)”的字样,后面的屏幕则会显示“Pedestrian Crossing(人行横道)”的字样来告知后面的车辆。当是Drive.ai的员工在开车的是,就会显示“Person driving(有人驾驶)”等等。
当然,这些也是Halder的团队还会不断测试来的,例如测试不同的车辆外观颜色、播放不同的动画和静态图像,测试不同的短语等。例如,5月份的时候,屏幕显示的还是“WaiTIng for You to Cross(等待您过马路)”,并且配有人过马路的照片,6月份的时候则是测试简洁的“WaiTIng(等待)”,但使用了更大的照片,知道现在的“WaiTIng for you”。
Halder认为,“Waiting”的表达并不那么清楚,并不是交流的一种用词,用“Waiting for you”则是一种交流说话的用词。同时,人类驾驶的标志从用黄色三角符号的“self –driving off”到有轮子图标的“human driver”,再到有卡通人物手握方向盘的“Person driving”。
即便是屏幕的位置和尺寸也是不断变化的,在2016年Drive.ai首次展出的屏幕交流的概念时,只有引擎盖一个屏幕,比现在使用的屏幕还要小,在意识到这样做可能会让很大多错过信息外,还有车辆外不同位置的人需要不同的信息时,在车辆的四面都安装了信息显示屏幕。
相对于自动驾驶汽车与车外所有人的复杂交流,与车内乘客的交流则相对简单,Drive.ai的自动驾驶汽车内部会提供一个13英寸的屏幕,可以看到车载摄像头的画面,以及激光雷达传感器看到的画面,并且提供一线轨迹线显示汽车在未来6秒内的计划轨迹,这种方式可以让乘客放心,车辆不会错过转弯,也会在即将到来的红灯前停车。
在这个进化的过程,Drive.ai通过与参与者的互动、用户测试、评估小组等方式,来不断改进自动驾驶车辆与车外人员以及乘客的交流方式。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类更容易接纳有着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或许未来会有一天,自动驾驶汽车在马路上会与乘客以及车外人员的交流毫无违和感,那就是真正的自动驾驶时代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