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困惑案例分析

职场困惑案例分析,第1张

职业应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哈尔滨医科大学 陈 力

现今社会中,由于激烈竞争、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给人们带来前所没有的精神负担和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这些来自职业及工作的应激源对劳动者的健康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害。目前大约有50%~80%的疾病为心身疾病或是与应激有关的疾病〔1〕,还有相当多的人群遭受应激的作用处于亚健康状态。职业应激除了对健康产生影响外,过强的工作应激对组织行为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引起组织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低下、消极情绪、高离职率和缺勤等问题。因此职业应激对个体及组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有关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据统计,关于职业应激的研究在近20年中增加了50倍。〔2〕在我国,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体制的迅速变革,各行各业工作者所面临的要求、竞争、管理等压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近年来心理学界、行为科学界和医学界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3,4〕

1 职业应激的概念

11职业应激的概念界定

与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中的许多其它概念一样,研究者们在研究职业应激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含义作了不尽相同的解释,采用了不一致的定义。

在名词术语方面国外一般称谓“Occupational stress”或“Job stress”。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将其称作职业应激、职业紧张、职业压力、工作应激或工作压力等。根据我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心理学名词规范,应统一为“职业应激”或“工作应激”。〔5〕

应激(stress)概念的演变大致可以归纳三种模式〔6〕:

(1)应激是引起个体心理或生理反应的刺激物。对于职业应激来说,有些研究者将职业因素或工作作为一个刺激变量看待,强调刺激物的性质、特征及强度,注重对“压力”对研究。

(2)将应激看作是反应变量。这一模式在医学研究中较为普遍,比较集中关注应激对心身反应方面,而不是引起心身反应的原因。Beehr和Newman等认为职业应激是职业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改变了个体心理和生理状态所表现出的心理或躯体异常反应。

(3)应激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这种变量一方面决定了大量的潜在应激源能否成为现实应激源;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个体应激反应的性质和程度,把应激视为各变量相互作用的过程。Lazarus提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觉察和评估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研究发现应对方式、个人经历和个性等因素对应激反应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7〕

有些人认为它是环境变量,有些则认为它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例如,Lazarus和Launier[7]对工作应激的定义强调应激的来源,认为“应激源是超出正常适应反应的状况。”而Quick[8]对应激的定义则强调应激的后果,他们把应激反应定义为“在面对应激源时对机体自然能力资源的普遍的、有规律的、无意识的调动。”有些研究者对工作压力给以 *** 作性的定义,将某些职业或工作特点定义为工作应激,如工作负荷、工作复杂性、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9]〕。Summers,DeCotiis,DeNisi[10]在研究中强调了工作应激中个体由于正常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引起的感觉,而并不强调改变的本身。他们对工作应激的定义是“当个体被迫偏离正常的或希望的生活方式时体验并表现出的不舒适的感觉。”

研究者对职业应激的不同定义表明职业应激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但不同的定义使得研究之间缺少可比性。影响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因此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更确切的理解和一致的定义将有助于职业应激研究的顺利进展。

我国医学心理学家姜乾金教授借鉴国内外有关应激的研究成果,通过多因素研究方法研究应激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提出心理应激过程的系统平衡论观点,认为任何调整应激结构体系和促进因素间平衡,都有利于个体对内外环境保持适应。

在我国,有人认为职业应激是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而不能适应时出现的紧张状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职业应激是在某种职业条件下,个体觉察到各种客观需求与应对能力之间失衡,需要适应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12 关于工作倦怠

在职业应激的研究中,另一个常使用的概念是工作倦怠(Job burnout)。这个名词在国内的称谓也有多种说法,如“职业倦怠”、“职业枯竭”、“工作耗竭”和“过劳”等。工作倦怠指的是体力和情绪衰竭的一系列症状,它包括消极自我的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失去对工作对象的关心和感觉[11]。

Maslach和Jackson从三个维度对工作倦怠做了 *** 作性定义,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心理综合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工作怠慢(cynicism)和自我业务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efficacy)。其中情绪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是指心理资源的耗竭,有过度付出感;常有对他人的冷淡、隔离等消极情绪。工作怠慢表现为工作态度消极,失去工作乐趣,与工作有距离感,工作行为懈怠。自我业务效能降低表现为工作行为效率低下,工作绩效降低。Pines认为,那些希望从工作中获得重要性的个体很容易体验到倦怠,对于工作没有期望的个体所体验的是工作应激而不是工作倦怠。这样来看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特殊的、长期的和具有多侧面本质的工作应激,而且,包含有负性态度的发展,通常发生于那些具有较高动机的个体身上〔12〕。

我国近年来的体制变革、经济转型、人才竞争,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现象越来越成为不可避免的职业问题。这已经成为国内心理与行为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研究热点,其中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医生、护士、教师、社会工作者及服务行业等)的研究论文颇多〔13〕。

2职业应激的影响因素

职业应激的产生和转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理论可能会强调了不同的因素。总的来说,工作压力的产生来自四个方面:组织因素、工作本身、个体特征和社会环境。

21组织因素

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成员付出和努力,个人价值的实现也体现在组织的组织行为之中。组织激励机制不完善往往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成为一种工作应激源。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中的相互性原则,组织所付出的物质报酬和精神激励(如尊严、赞许、关心)将换来员工对组织的承诺.以及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当组织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甚至给员工造成压力时.员工交换给组织的将是低工作效率、不满、离职[14]。大量研究发现引起职业应激的组织因素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超负荷、时间压力、低参与、低控制、管理-监督问题、组织气氛、群体冲突等。有的研究者们对各种组织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对于管理-监督问题的调查所涉及的问题有:认为管理者是一个好的计划者的程度。对群体的代表表现出一致性,建立好的工作程序,明确责任,在压力下表现良好,帮助雇员表现良好。为个体工作提供反馈。Summers等人[15]在研究中发现组织程序的特点和角色特点比个人特征和组织结构特征与应激有更密切的联系,这说明组织政策和程序是职业应激的重要来源。

22工作本身特点

工作的经济价值影响着个体对工作的情感反应。由于工作的经济结果影响着个体生活的其它方面,因此工作经济价值对个体幸福有着核心的影响。了解雇员怎样从经济上解释他们的工作对于了解职业应激是很重要的[15]。

工作安全性是一种应激源,与有害物质打交道的工作和危险性较高的工作也会使多数人产生应激。例如,护理传染病患者的护理人员由于经常担心有感染的危险会承受较高的心理压力〔13〕。工作特点本身的压力还包括:工作单调乏味、工作内容丰富性、工作负荷量大小。工作的无趣性和负荷量越高,个体所感到的压力就越大;工作内容越丰富,则压力越低〔14〕。

Murphy总结了多人的研究〔15〕,列出了与职业应激有关的组织与工作本身的因素。(表1)

表1 与职业应激有关的组织与工作本身因素

各类职业应激源

实 例

特有的职业因素

工作量(不足或过大)

速度/种类/工作意义

自主权(对所从事的工作能自己决定)

安全/工时/轮班

工作环境(噪声、空气质量等等)

工作场所隔离(孤独感、工作单调)

组织因素的作用

角色冲突(职业需求冲突、多重监督/管理)

角色模糊(责任不明确、期望不清晰)

责任程度

激励机制

职业发展

组织承诺

就业保障(裁员、失业、无事)

职业发展机会

工作满意感

工作关系(人际关系)

与领导关系

与同级关系

与下属关系

暴力威胁、骚扰

组织结构/氛围

是否能参与决策

组织管理模式

组织沟通方式等

选自:Murphy LR Occupational stres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5

23个体因素

与强调外部因素或工作特点本身的研究者不同,一些研究者认为外部压力因素并不普遍适用于所有的工作者。某个应激源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有作用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则不能构成压力。例如Schaubroeck等人发现虽然增加对工作的控制被认为是减轻工作应激的一种方法.但他们的研究发现,只有对具体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才有这种影响,面对于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由于他们缺乏控制工作的能力,因此要求个体有较高控制的工作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应激〔17〕。

人格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习惯,影响个体对心理社会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情绪的产生和生理反应。人格也影响和决定了个体对外界挑战的适应和应对方式、能力与效果,以及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决定得到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质量。按人格对应激源易感或抵抗倾向,分别称为应激易感人格(stress-prone personality)和抗应激人格(stress-resistant personality)。

(1) A、B、C行为类型:传统上将A型行为类型的特征形容为:“时间紧迫感(time-urgency)和竞争敌意倾向(competition and hostility)”,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B型行为类型是A型行为类型相反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C型行为(type Cbehavior)主要特征为压抑、愤怒不能发泄、抑郁、焦虑、克制等,具有C型行为的人容易发生癌症。

(2)坚韧人格:这种人格特征属于抗应激人格,是Kobassa在研究中年高级经理时发现的。研究中,有些经理表现出明显的抗应激能力,血压不高、很少生病、个性愉快、很少烦恼,在公司业务的压力下仍能胜任很多工作,表现为吃苦、耐劳、勇敢、果断。因此,坚韧人格是对抗应激的缓冲物。

(3)非理性非逻辑的人格:这是以负性思维或不合逻辑的观念看待人或事物的一类人格特征。他们容易将一般人认为较轻的刺激视为应激源,看不见事物光明的一面。Ellis将非理性观念概括为庸人自扰,“一定/必须/应该”经常挂在嘴上,对他人爱挑毛病、找错误。

(4)人格特征维度:Costa将人格特征分为神经过敏型、外倾型和对外界经验的开放性三个维度。神经过敏型是应激易感人格,表现为敌意行为倾向,逃避性的幻想,自我责备,服镇静剂,孤僻不合群,一厢情愿的想入非非,消极被动,以及优柔寡断。外倾型在应激中的行为方式常常是采取理智行动,积极的思考,寻找替代物,以及自我节制。开放型者常以幽默方式应对应激情境。

24社会因素与社会支持

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也是引起应激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在工作压力研究领域中较少见。但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引起压力的社会因素有双重职业、组织机构减少、竞争增加、技术变化。另外,社会角色的变化,公司破产、机构调整、个体患病或残疾、决定退休.都是引起职业应激的社会因素〔9]。

社会支持主要是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有支持性社会关系的人,能较好地处理应激、避免孤独和寂寞、降低总体应激水平。Hersey最早提出了社会支持对减少工作应激的重要性,尤其是从同事和领导那里获得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极为有利。[13]一般说来,其他人的存在或缺乏影响到个体在工作场所中如何体验应激以及如何对应激作出反应。[14]同事的存在可以增强人的信心,使之更有效地应付应激。相反,缺少同伴可能会激怒某些人或使他们感到焦虑,从而降低其应对工作应激的能力。

社会支持对应激的影响存在两种模型。主效果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效果,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作用总伴随良好的身心状况。另一模型是缓冲器模型,该理论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能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

缺乏社会支持使人处于孤立和敌视环境中,对个体应对应激产生不利影响。强大的社会关系网,可以防止中年男性的早死。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来自亲密的朋友或家人,来自具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成员,个体从中得到情感支持,有安全感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个人的价值得到保证,产生自尊。

3职业应激与健康

应激是与人的生活质量(如舒适水平、满意感等)和数量(如寿命)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现象。应激并不都有害,人的存在与发展需要适当的应激水平,以利于适应环境。应激过程的结果可以有适应和适应不良两种情况,人在长期持续性应激或超强应激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适应不良状态称为应激效应。可表现为程度不同的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应激有关疾病(stress-related disease)。

过高的职业应激对个体的影响可以从情绪、行为以及身体健康方面反映出来。而且会直接对工作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工作应激对情绪的消极影响表现在降低工作者对组织的承诺、内在满意感、以及工作动机,并出现离职倾向〔6〕;情感衰竭〔7〕。对行为的影响可表现在缺勤、离职。以及工作绩效降低。

职业应激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消极后果是各种生理上的不适。如:抑郁症状、严重头疼、头晕、疲劳、炎症。虽然很多研究者都怀疑职业可能会增加患病的频率,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却较少发现证据。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可能在于研究中所涉及的职业应激还没有严重到造成机体急性病理性损伤的程度。职业应激下可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特别是较强烈的消极反应,可加重一个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例如,一个高血压病人于工作中人际冲突,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一位冠心病患者在加班工作后,突然发生心肌梗塞。职业应激还会对已有的精神疾病造成不良影响,有调查发现,门诊神经症病人的工作应激程度同疾病的严重程度呈线性相关关系。

由于应激引起的对工作本身的影响除了缺勤、离职和工作效率下降外,还会引起组织中人群关系紧张、高事故率、较差的组织气氛、低士气、工作中的敌对等问题[23〕。

4 职业应激的应对

在职业应激的研究中除了研究应激的原因和结果外,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关于应激的应对以及减轻应激反应的策略。

多数应对的研究采用了Lazarus对应对的分类。Lazarus把应对分为两类:针对问题应对(problem-focusedcoping)和针对情绪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前者是管理或改变应激情境,适用于应激源明确的应激情境中;后者是控制自己对应激情境的情绪反应,适用于应激情境不明的情况。Lazarus认为应对是受背景和过程影响的,而不是一种如传统研究所认为的个性特征或行为风格。人们的应对反应总是受某一特定情景的要求而出现的。假如个体将某一情景评价为可以受个体的控制,问题为中心的应对将占主导位置;而当个体认为自己对所处情景不能做任何调整或控制时,情绪为中心的应对将占主导地位。Lazarus与同事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应对方式随着应激源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姜乾金在他的应激系统平衡理论的描述中认为,应对行为发生在应激作用的全过程,强调应对是应激过程的主要中介因素;并认为个体在应激过程中,受人格制约的、习惯化的特质性应对决定了个体的应对方式。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放松可以消除心身紧张,缓解焦虑不安的情绪。各种锻炼方法,如:游泳、跳舞、跳绳、瑜伽等,都能帮助身体驱散紧张,是消除工作倦怠的有效应对方法。其实,即便像走路这样的轻微活动,也能有效地放松身体。渐进放松术的学习,可以帮助人们学会控制肌肉,让某一部分紧张或放松下来,这样就能大大减轻紧张。此外,生物反馈技术、意象放松技术也是缓解个体应激状态的有效方法。通过想象安宁情境能促进松弛。

要重视行为应对。有人通过工作应激管理实践总结出如下应对职业应激的办法。

(1)悠着点(SlowDown):要放慢的节奏,稳重地去做事情。告诉自己:最终的目标是到达目标地,而不要理会是否是第一个到达。

(2)条理化:努力采取新的视角审视目前自己所处的情境,设法重新整理思绪。努力使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所关注的事情上。学习抛弃琐细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和令人心烦的情绪。当你感觉到有工作压力的时候,牢记KIS(Keep it simple简单化),而不要选择KISS(Keep it simple,stupid,笨蛋者简单化)。

(3)改变生活工作节奏:工作生活中有很多重要事情要做。人们应该以追求生活质量为最大目标,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

(4)承认并接受自己的极限:消除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避免过于追求完美。要为自己设置适当的目标,可分解目标逐渐实现。应该学会对强加的额外要求或责任说“No”。

(5)寻求社会支持:这是一种缓冲器,可减轻职业应激的伤害。

5 职业应激的测量

51 职业应激测量工具的特点

由于职业应激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职业的应激源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工作应激是环境和个体特征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既对职业应激的理论建立有所帮助,又对实验问题的描述所适用的测量工具,难度很大。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职业应激研究中好的测量工具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对工作环境的测量应既有主观的测量也有客观的测量[8]。

(2)测量应适用于不同的职业,或在测量工具中包含一些普遍性的核心问题,以利于比较不同职业群体中的压力水平[9]。

(3)对应激源的测量应包括应激源的强度和发生频率两个方面[2]。

(4)应强调应激情景中的心理动力内容,如低自尊、个体被评价,社会接受等,而不是只强调社会因素。[10]

52 职业应激评定量表简介

各国学者对职业应激问题日益重视,对职业应激的认识和评估近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国外所用的方法涉及到问卷调查、生化指标测定、电生理检查、神经行为学或职业流行病学研究等各个方面。本文仅就国外常用的职业应激评定量表(问卷法)研究加以介绍。

评定量表(ratingscale)的发展是心理与行为学研究方法中最重大的进展之一。应用评定量表可使研究的结论更具客观性、可比性和重复性。目前世界上应用于这方面研究的评定量表有近百种,并根据研究工作需要,还在不断地推出新的量表。利用评定量表进行测试与评价的方法常称作“问卷法”。用于职业应激研究的评定量表可分为二类:

521应激源评定量表

美国学者McLean等推出一套适用于职业性应激因素调查的自我评估问卷,即McLean`s工作应激问卷(McLeean`s Work StressQuestionnaire,MWSQ),人们称之“麦氏量表”。其内容包括三个量表:适应能力问卷、工作满意度问卷和职业应激因素问卷。近年来麦氏量表在职业应激研究中有较多应用实例,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Cooper等研制的职业应激调查表(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OSI),目前在30多个国家使用,我国余善法等引进了这套量表用于工厂管理者、医护人员的心理卫生研究。该调查表包括六个部分:①工作满意感;②健康状况;③行为类型;④对周围事件的解释;⑤工作应激源;⑥应激的应付方式。

此外美国Karasek推出的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的Hurrell研制的工作控制问卷(job control questionnaire,JCQ)、Kanner编制Etzion修订的觉察到的工作应激源(perceived Job Stressors,PJS)等也都是近年来用于职业应激的评定量表。

522职业应激体验量表(含症状量表)

这一类属于职业应激的心身状态或症状评定量表,它的种类很多,在职业心理卫生研究领域常用的量表有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一般健康问卷(GHQ一28)、心境状态剖图(POMS)、House,Rizzo编制的工作紧张感量表(Work Tension Scale,WTS)和蓄积疲劳征候调查(CFSI)等。 其中SCL-90中文版有中国常模,并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职业应激的研究中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近年来在工作倦怠研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为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r Inventory,简称MBI)。Schaufeli和Enzmann的统计表明,在已发表的有关工作倦怠的实证研究中,90%以上的论文和研究报告都采用MBI作为测量工具。MBI编制的直接目的就是测量Maslach关于倦怠的定义中的三个方面症状的内容。问卷的项目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要求被试依据自己的感情和态度进行回答。MBI包含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

继MBI之后,应用最广泛的有关工作倦怠量表是由Pines编制的倦怠测量(Burnout Measure,BM),它用于测量服务性行业以外的职业倦怠时要好于MBI。

53神经行为学方法

神经行为学方法很多,涉及职业精神卫生方面的方法有问卷法、观察法和测验法。在现代职业精神卫生研究实践中,往往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并以测验和问卷所占比重较大。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神经行为核心试验成套组合(NCTB)和神经行为评价系统(NES),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目前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职业中毒的神经精神损害和职业心理应激等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6总结与展望

欧美一些国家对职业应激的研究已进行了多年。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相关研究才呈上升之势。本文的目的是使我国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明确我国职业应激的研究方向,开拓我们的研究领域。我们的研究要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实际,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更明确地研究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应激问题。

开展职业心理卫生研究工作,需要职业医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只有各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协作,才能促进研究工作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职业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并已开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近年来,职业应激与健康关系研究,某些特定人群(如机动车驾驶员、医护人员、教师、IT业人员、海员、飞行员、警察和矿工等)的工作应激的调查与干预研究,已引起职业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工作。在职业卫生、心理与行为科学有关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也应当看到,多数的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和人群心理状况评价。调查研究的指标尚缺乏标准化常模,测量指标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也缺少研究资料。这些问题阻碍我国职业应激的深入研究,亟待解决。

职业应激的研究虽然已进行了多年,但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深入了解个性、心理因素与应激源及其后果之间的调节作用,形成职业应激的系统理论方面还有大量工作可做。目前关于职业应激的理论较受关注的是 Lazarus的交互作用理论及其关于应对方式的理论,其它研究者所提出的应激模型还需要对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以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应激的预测与干预。

Iwanicki和施瓦布(1981年)和金(1984)cross-validated

这个MBI在一群教师,发现相同的基本constructsIt

应该强调系统性评价的收敛吗

使用Multitrait-Multimethod有效性和判别矩阵ap -

走近并未出现在文学方面的书。

职场困惑案例分析

职场困惑案例分析,在职场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让大家头疼不已,甚至有些小伙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困惑,你有那些职场困惑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职场困惑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职场困惑案例分析1

职业技巧匮乏

案例:蒋先生,刚迈上社会第一步时,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希望能在社会的舞台上一展抱负,然而现实的世界并不是他所想象的如此简单。虽然蒋先生凭借自己出色的条件获得的面试机会不少,但是性格内向的他一到了面试考官面前,就显得有点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谈起,原本话就少的蒋勇在面试时更是“惜字如金”。

可过了大半年,跑了数十家招聘单位,却总是卡在面试关上。于是,他买了大量指导求职者的面试“宝典”,向面试成功者求取面试经验,就是为了通过求职最后一道关卡———面试。但一次次的失败,让他越来越沮丧,自信心倍受打击,整天郁郁寡欢,时间一长,他甚至害怕再次看到面试通知单。对他而言,面试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职业定位模糊

案例:小金今年20多岁,普通高中毕业,性格内向,外表文静,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和行业特长。

由于刚毕业,没有社会从业经验,又缺乏计算机等专业或行业的相关知识,因而这些工作她一般都不敢应聘。她片面的认为销售主要是与现有的客户联系业务或在外面寻找新的客户,只要自己能吃苦、勤快些就能胜任。因而求职时的职位通常集中于销售类。

小金由于没有任何技能特长,在求职时往往显得很茫然,不知自己应该找什么工作好。

她虽然求职愿望较强烈,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所欠缺的是没有明确的求职方向,对职场定位不清。

职业规划缺失

案例:朱**,23岁,2003年7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大专毕业。2003年是高校全面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但是初涉职场的她虽然早已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不乐观,但并未引起她的足够重视,以为凭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及优越的个人条件,总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盲目的自信导致在校期间她也没有学习什么专业技能证书,除了一张毕业文凭外,几乎拿不出什么其他证书。而且她在寻找工作之前没有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什么样工作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什么样工作最能发挥和体现自己的才能等诸如此类职业规划问题,匆匆上阵,其结果令她大失所望。几番应聘面试都败下阵来,当初的自信基本消失殆尽,开始变得心灰意冷。

工作动力不足

案例:在求职的过程中,有部分人自身不愿就业,毕业后就待在家中,对没有工作一点不着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小潘,28岁,性格内向,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技校毕业后,曾到某宾馆和某大酒店分别做过一段时间的调酒师和服务员,但是不久就以“累得半死,才挣那么一点钱”为由辞职了。

后来,父母为他找过两份相对比较轻松点的工作,但他仍然都说太辛苦而最终放弃了,在家中专心致志做起了“啃老族”。

后来,小潘对工作只字不提,整天待在家中,平常就以网上聊天、玩游戏等度过。整天拿着父母给的钱安心度过,对自己没工作一点也不着急。

对未来,小潘毫无想法,只是日复一日地度过每一天。

惧怕职场受挫

案例:小丁,20岁,衣着新潮,发型奇异,是当前年轻人中较流行的爆炸式,举手投足间还流露出几分懒散。读了一年大专后辍学,从“校园人”一下子转为“社会人”,小丁很不适应,在家里待了几个月就是不肯找工作,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的父亲曾经多次前往职业介绍所,希望能为儿子找到工作。

最后,小丁的父亲从职介所为儿子申请了求职密码,希望小丁在家上网求职。

迫于父母的压力,小丁开始求职、面试。由于小丁内心里并不完全接受找工作的现实,所以在面试中常常表现出抗拒情绪,使得最后结果仍然一无所获。

可见,小丁的求职都只是停留在走过场的形式,并没有认认真真的对待过求职,并且非常害怕自己在职场受到挫折。而他的父亲至今都是很迷茫和无奈,他希望儿子能够醒悟,并勇敢迈出求职的第一步。

大龄求职障碍

案例:严先生,男,今年48岁,初中文化程度。由于时代的因素,像严先生年龄段的人,文化程度偏低,又不懂电脑,在当今知识化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半文盲。他除了在原来的单位做过仓库保管员外没有其他的工作经验。严先生在失业后曾经多次就业,但在不久后都被辞退。后来就一直呆在家里。他再次求职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的,但是由于没有找工作所必须的文凭、证书,再加上没有任何技能特长,择业方向模糊,又缺乏自信心,所以严先生至今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失业造成了严先生家庭经济紧张,家庭关系也因此受到影响,能否尽快地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知识和经验却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经验缺乏障碍

案例:戚**,女,35岁,大专。曾在当地的酒店做过前台接待,想应聘文员类的岗位,有过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经验。

在外地戚**有一份很安稳的工作———在酒店做前台,如果不是选择将户口迁进了上海并来到上海工作,那么她在当地这个行业也许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

户口迁入上海以后,她发现上海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有酒店方面的工作经验远远不够。很多单位拒绝她的理由是,文员是一个光有酒店接待经验所不能胜任的。

而做超市收银之类的工作她又不愿意,因为她的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流,并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

职场经验的缺乏让戚**在上海的职场迷失了方向,成为她求职的最大障碍,她不知不具经验优势的她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新人“角色”转换

案例:张**,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做总经理秘书。初到单位,她发现自己是唯一的研究生,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自以为比其他人都强。因而只想做高层次的工作,看不起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如今,眼高手低的她连基本的会议组织都不能做好,而且做事非常浮躁,她对本职工作也坚持不下去,缺乏敬业精神,不能深入了解工作职责及技巧。就职很长时间后,仍然未能稳下心来进入新的角色。结果,最后领导也不满意,她也不满意。

办公室人际交往

案例:小任有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文凭,又自修了文秘专业的`本科学历,找工作相对比较容易。

但是毕业两年的她却换了好几个工作单位,最长的八个月,最短的一个月。可是为什么跳槽如此频繁呢?

原来,小任被办公室人际交往所困扰,面对不了同事的议论。“我是个性格外向的人,可是由于职业需要我经常约束自己,有的同事就说我装模作样;我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上司交给的工作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但有业务往来的同事就在背后议论我古板。”

她总觉得同事们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的,认为自己条件优越找工作不难,可不曾想到每一个单位都有这样的矛盾。

职场困惑案例分析2

事业家庭难两全

案例:吴先生,男,38岁,小车驾驶员。在上海一家私营企业给老板开私车,有着丰厚的收入,但是每星期只能回崇明的家一次让他非常烦恼。每次回家,妻子总要求让他回崇明工作,但是他认为回崇明的话很难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单位。为此夫妻俩一见面就吵,每次开开心心地回家,却带着烦恼去上班。

偶然机会,他妻子得知崇明的某集团招收驾驶员,为他报了名。吴先生虽然十分不愿,但是也只能赶回来面试。最终,吴先生通过了面试,接下来他又疑虑重重,因为待遇并不高,基本工资才1000多元,比起他原来的收入差了很多。有一点优势是原来工作无法比拟的,回崇明可以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左手工作右手家庭,着实让吴先生左右为难。

职场“过劳”

案例:丽**,原在某贸易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的职务,双方签订有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从试用期开始,丽**就不断加班。丽**的老板总是不断地发电子邮件给她,要求她完成这样、那样的工作。丽**的这个老板,在圈子里是有名的经理人,但也是个有名的“工作狂人”。丽**常常是早上9点打开电脑,就会看到老板凌晨一两点钟,甚至三四点给她发来的数封邮件,要求她必须在当天完成哪些工作。于是,丽**的工作日总是从紧急任务开始,到疲于奔命。

职业倦怠

案例:张**,上海人,2003年从南京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她自己对IT业一直看好,所以对未来的职业也很乐观。毕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南京选择了一家生产企业做网络管理,结果到了那里,才发现真正要做的网络方面的事情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打杂。三个月后,她决定辞职。回到上海后被一家国有银行录用为数据分析员,进去以后,又发现数据分析工作更多是数据录入和校对,没有太多技术要求。

更令她恼火的是和劳务公司签订的合同,根本不是银行的正式员工。现在做了几个月,张**产生了怠工情绪,而且越来越强烈,一心只想离开这家银行。

“薪情”不如愿

案例:蔡先生,男,37岁,计算机硬件维护专业毕业。多年来,他一直在某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可以算得上公司的顶梁柱,“上到高科技,下至挖泥土,都是我一个人包办的,还要兼司机、采购、培训新人等”。与蔡先生的忙碌不符的是他的月收入只有区区1000元,更没其它福利待遇,有时候甚至不能按时发工资。最近他有点心灰意冷,多次提出要提高一点待遇和准时发工资,都得不到回应。加上家里也常常给他压力,认为他赚钱少没出息,时间一久,连做他最喜欢的工作也提不起劲来了。逼老板太急怕自己失去这份工作,打官司又耗不起时间、金钱和精力,蔡先生感觉自己很无助,缺乏必要的保障。

工作缺乏安全感

案例:张女士,医院临床工作任务繁重、管理苛刻,还需疲于应付形形色色检查、考试。自从踏上岗位那天起,张女士就像是一个被人不断抽打的陀螺,有时感觉大脑几乎跟不上工作节奏了。但她的职业又需要时时保持头脑清醒、体力充沛。再加上医院管理方案笼统、单一,使得一些执行者随心所欲,主观判断职员工作优劣,更使一线人员积极性受打击、心理压力陡增。

医院人员力量后来薄弱到甚至不够维持基本要求,保障性措施缺乏和工作担子沉重,使得张女士非常没有安全感。这些困惑加上长期积累,她渐渐不堪重负。

案例:小许,女,26岁,先在商品零售业的营业员岗位上从事了一段时间,4年前进入昆山X制衣公司上海办事处。她从一名行政文员开始,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很快就能适应该公司的文化。后来她从行政部门转到了业务 *** 作部门,凭借努力钻研,成为贸易 *** 作的业务骨干。

但最近,她在这家公司的发展碰到玻璃天花板。家族企业固有的弊端、裙带关系等状况使其感觉无法再往管理阶梯上移 动。经验和技术的积累使她的职业能力不断增长,而公司相应的激励机制却没有浮动,报酬的递增也明显滞后于贡献的递增,她在岗位上越来越缺乏成就感,工作意志低沉起来。

跳槽选择难

案例:周**,2002年毕业于国际经贸专业。凭借自己出色的英语能力,周**成功应聘成为一家外国语学校的英语老师。当了两年多的英语老师之后,她发现老师这个行业远没有她当初设想的那么舒服,尤其是外语学校的英语老师,课程多、压力重,平时还要经常利用休息或业余时间制作课件、批改作业。

恰在此时,她曾临时帮忙当过随同翻译的一家公司的老总盛情邀请她担任他们公司的经理助理,给出了十分丰厚的待遇。同时,周**也因为当时的合作十分愉快,对该企业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现在,周**很茫然,一边是自己花了很多心血的教师事业,一边则是相互都很满意的公司,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跳槽?

打工还是当老板

案例:阿玲是某医院的护士,年近40也许是技不出众,也许是性格使然,转眼已默默在护士岗位上奉献了近20年。

阿玲的爱人在一家效益日渐滑坡的单位上班,使得小家庭根本没有经济实力另置房屋,只能与公婆住在一起。住房的局促,使得她三班制工作的疲劳总是得不到及时缓解,与公婆间的不快也多因此而起。买房搬出去、改善生活,成为了她心中最大的梦想。

最近一位老朋友热情邀她一起开一家投资咨询公司,虽然新公司的美好憧憬令她心动不已,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创业失败的担忧也不时困扰着她。她不知自己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职业转型“阵痛”

案例:董先生,35岁,高级电工。他最早就职于一家大型的军工企业当学徒,后又积极进修某高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逐步升到了电器管理人员职位,先后参与一些大型电器项目的调试安装。本以为可以在单位的岗位上终结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效益一天不如一天,最终解散了。然而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让董先生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历经多次面试都未曾找到电气工程师岗位。董先生最后决定放弃该类岗位,转而寻找销售职位。但是董先生不善于言辞,对销售一窍不通,结果半年才接了一张订单。最终董先生又回到了就业市场之中,再次感受着竞争的残酷和转型的“阵痛”。

链接:> 提取码:ddi0

程序员进阶攻略。如何才能持续成长,是每一个程序员都绕不开的话题。入行之初,你可能会困惑于技能选择的方向和掌握的方法;编程前期,你可能会苦恼于Bug的调试与修复;技术水平达到瓶颈期,你可能又急于寻求突破和上升。除此之外,职业倦怠了,如何去面对?技术停滞了,如何去解决?人到中年,是选择工作还是选择生活?换工作?换城市?换方向?如是种种,磨蚀着曾经的乐观和现在的不甘,是放任自流还是逆流而上?

课程目录:

开篇词 (1讲)

开篇词 | 程序行知:走在同样的路上,遇见自己的风景

征途:启程之初 (4讲)

01 | 初心:为什么成为一名程序员?

02 | 初惑:技术方向的选择

03 | 初程:带上一份技能地图

04 | 初感:别了校园,入了江湖

修炼:程序之术 (10讲)

05 | 架构与实现:它们的连接与分界?

你应该是中学老师吧。我敬重中学老师。我帮你翻译吧。

职业倦怠是career boredom,这个我可以确定。

Abstract:

Teachers’ career boredom results from their failure to deal with the working pressure effectivelyIt seriously damages th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o it has a bad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tudents’ healthy mind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essure-replying manners on the career boredom We performed our study by questionnaire among 100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eer boredom degree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s not very high; and teachers’ of different grades have distinct extent of career boredom, and teachers of graduating classes have the most serious career boredom; gender and age also relate to the career boredom in some sense; and finally, career boredom does not hav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pressure-replying manners

Keywords:

career boredom, pressure-replying manners, middle school teachers

Burnout is a term easily tossed around, the way somebody might claim to be starving when they're simply hungry, or freezing when cold That's harmless if a person is describing a tired day or week But somebody who is actually burned out should be prepared to take serious action because it's a condition that needs attention

The big three symptoms are emotional exhaustion, cynicism and feeling ineffective, according to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a survey designed to measure employee burnout in the workforce Other symptoms can include frequent colds or sicknesses, insomnia and a tendency to alleviate stress in unhealthy ways, such as with too much alcohol or online shopping

Part of the difficulty of pinpointing true burnout may be because burnout is a nonmedical term—at leas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oesn't list it as an illness But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France, Denmark and Sweden, do recognize burnout syndrome and consider it to be a legitimate reason to take a sick day from work

For those who suspect they might be on the road to burnout, there are practical tools to mitigate it Among others: physical exercise, sleep and positive social connection (the real kind, not the Facebook kind)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e and self-care to prevent burnout likely isn't surprising to most

"There's nothing fancy about what it would take to turn things around, " says Ziegler, the "Mommy Burnout" author "But it's a huge shift in the cultural mind-set That's the challenge"

Burnout is a term easily tossed around, the way somebody might claim to be starving when they're simply hungry, or freezing when cold That's harmless if a person is describing a tired day or week But somebody who is actually burned out should be prepared to take serious action because it's a condition that needs attention

The big three symptoms are emotional exhaustion, cynicism and feeling ineffective, according to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a survey designed to measure employee burnout in the workforce Other symptoms can include frequent colds or sicknesses, insomnia and a tendency to alleviate stress in unhealthy ways, such as with too much alcohol or online shopping

Part of the difficulty of pinpointing true burnout may be because burnout is a nonmedical term—at leas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oesn't list it as an illness But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France, Denmark and Sweden, do recognize burnout syndrome and consider it to be a legitimate reason to take a sick day from work

For those who suspect they might be on the road to burnout, there are practical tools to mitigate it Among others: physical exercise, sleep and positive social connection (the real kind, not the Facebook kind)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e and self-care to prevent burnout likely isn't surprising to most

"There's nothing fancy about what it would take to turn things around," says Ziegler, the "Mommy Burnout" author "But it's a huge shift in the cultural mind-set That's the challenge"

burnout

/ˈbɜːrnaʊt/

n 精疲力竭;倦怠

eg

相关词汇:burn out((火)熄灭;东西烧坏)

英文释义:the state of being extremely tired or ill, either physically or mentally, because you have worked too hard

malaise

/məˈleɪz/

n 身体不适;无法描述的问题

eg

近义词:discomfort

英文释义:a general feeling of being ill or having no energy

英文释义:a discomfort tha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or identify

例句:This is an economic malaise

toss around

抛出,提出(想法、建议或说法)

eg

相关词汇:toss(v(轻轻或漫不经心地)扔,抛)

toss 英文释义:to throw something lightly or carelessly

toss 例句:He glanced at the letter and then tossed it into the bin

英文释义:If you toss ideas, suggestions, or phrases around, you mention them and discuss them with other people

exhaustion

/ɪɡˈzɔːstʃən/

n 精疲力竭;疲惫不堪

eg

英文释义:the state of being extremely tired

例句:As they approached the end of the marathon, the runners looked near exhaustion

相关词汇:exhausted(adj 感到精疲力竭的); exhausting(adj(某事)让人感到精疲力竭)

例句:I've had an exhausting day/I'm exhausted after a busy day

cynicism

/ˈsɪnɪsɪzəm/

n 愤世嫉俗;玩世不恭

eg

相关词汇:cynic

cynic 英文释义:a person who believes that people are only interested in themselves and are not sincere

词根词缀:-ism(…主义,学说)

alleviate

/əˈliːvieɪt/

v 减轻;缓和,缓解

eg

英文释义:to make something less severe

例句:A number of measures were taken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pinpoint

/ˈpɪnpɔɪnt/

v 准确指出,确定

eg

相关词汇:pin(n 大头针);point(v 指向;瞄准)

搭配短语:pinpoint a location

例句:It is difficult to pinpoint the source of its inspiration

legitimate

/lɪˈdʒɪtɪmət/

adj 合理的;正当的

eg

近义词:valid; reasonable; fair

例句:Her resentment is quite legitimate

mitigate

/ˈmɪtɪɡeɪt/

v 使缓和;减轻(危害等)

eg

近义词:alleviate

搭配短语:mitigate the storm's impact

词义辨析

mitigate, alleviate

mitigate 和 alleviate 意思相近,均可表示“减轻;缓和”。mitigate 更侧重减轻某事的强度或者力度,比如,减轻风暴造成的影响 mitigate the storm's impact。alleviate 指缓解某事,让它更容易承受,经常搭配的名词有 stress 压力,还有 pain 疼痛,例如,这些药物对减轻她的病痛没有丝毫作用:The drugs did nothing to alleviate her pain。

mind-set

/maɪnd set/

n 观念;思维模式

eg

英文释义:a person's way of thinking

搭配短语:a conservative mindset

harmless

adj 无害的

相关词汇:harm (v/n 危害)

词根词缀:-less (无,没有)

condition

n 情况,状况

workforce

n 劳动力,全体的员工

insomnia

n 失眠

a tendency to do sth

有倾向做某事

suspect

v 认为;怀疑

be on the road to sth

即将取得某事;在某事的过程中

英文释义:to be likely to achieve something

fancy

adj 复杂的;高级的

turn sth around

使某事有好转,有起色

mitigate, alleviate

mitigate 和 alleviate 意思相近,均可表示“减轻;缓和”。mitigate 更侧重减轻某事的强度或者力度,比如,减轻风暴造成的影响 mitigate the storm's impact。alleviate 指缓解某事,让它更容易承受,经常搭配的名词有 stress 压力,还有 pain 疼痛,例如,这些药物对减轻她的病痛没有丝毫作用:The drugs did nothing to alleviate her pain。

The big three symptoms are emotional exhaustion, cynicism and feeling ineffective, according to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a survey designed to measure employee burnout in the workforce

一项旨在衡量员工工作倦怠程度的问卷调查——马勒诗职业倦怠量表(MBI)显示,职业倦怠的三大症状是: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就是马勒诗职业倦怠量表,简称为 MBI, 这个量表概括了职业倦怠的三大症状。第一大症状是 emotional exhaustion 情绪衰竭,这是一种情绪和精力都被消耗殆尽的状态。例如有“不想干活或不想担事”的想法,尤其是对周而复始的上班感到恐惧。第二大症状是 cynicism,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的想法。比如对组织和同事不满意,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我行我素。最后一类症状是 feeling ineffective,成就感低落。典型的现象是低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这三大维度就是马勒诗量表评估职业倦怠的标准,作者后面又用同位语对这个量表作了补充,a survey designed to measure employee burnout in the workforce,workforce 劳动力,全体的员工,说明马勒诗量表是一种专门用来测量员工倦怠的调查问卷。

畅销书《自我驱动心理学》对于职业倦怠症的建议

心理咨询专家史蒂文·贝格拉斯在《自我驱动心理学》中,将众多案例和理论融合,对精疲力竭症(编者按:即今天文章中的“职业倦怠”)追根溯源,并且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经验,节选如下:

1 正确认识自我

《自我驱动心理学》中,贝格拉斯告诉我们:想要理解、治疗和预防精疲力竭症,第一步就是客观地自我评价。了解自我的需求、性格、优缺点、理想等,才能有的放矢,随时调整自己的事业目标和工作节奏。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每个人害怕的事物不同,焦虑的来源也不同。只有客观认清自己的情况,找到引发我们精疲力竭的根源,才有治愈的可能性。

2 接纳自我

贝格拉斯在书中揭示出,在众多导致精疲力竭症的因素中,最糟糕的就是人们对追求成功的态度。人们往往给成功人士贴了标签:成功者必须坚强且独立。于是,当人们在获取成就后,往往忽略内心真实的声音,努力维护自己无所不能、不需要别人、不会被情绪左右的成功者形象。想要治疗精疲力竭症,首先需要认识到这种成功观是不健康的;其次需要承认和接纳自己的软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同时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3 循序渐进地治疗

当身体或心理患上了疾病,产生了痛苦,人们常常急于解脱,试图用一个方法治愈所有症状,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与之相比,更加现实的做法是控制并且减少病症。贝格拉斯在书中提出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法有:站在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包括自己的行为和意图,学会接受自己的缺陷;尝试新的环境、新的职能,让自己对工作保持有新鲜感,比如通过在企业内部轮岗;掌握多种技能,或者在职业生涯中尝试在多个方面发展技能,以此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等等。

1、切记短期频繁跳槽,8个月内跳槽很糟糕!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三个月内最好不要跳槽或者辞职,也许第一次跳槽会获得工资上的涨幅,但是多次跳槽只会让hr认为你这个人很不靠谱,那么多人为什么一定要用你呢

一份工作如果不满8个月就辞职跳槽这是很糟糕的,除非你能找到正当理由,公司裁员或者倒闭,因为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看重“忠诚度”的!一个公司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员工给别的公司做嫁衣。一个人如果在一家公司待不了一年则会被认为“稳定性差”,不到两年往往会被看作“不够忠诚”,如果进公司一个月就跑路了,那么你的简历上还是不要写这段经历了吧!

 2、最合适的跳槽时间是2-3年!

不管怎么说,一个毕业生从总体上来说都要花费2-3年才能从工作上从0到1,并且能证明你还是比较稳定的,也在工作上积攒了经验,那么无论是在职业选择上或者是为了谋求更高的薪水和职位,辞职跳槽都是理所应当的!

3、6年没有升迁就赶快跑,不要一直在同一岗位上!

工作满四年,除去入职后的第一年,其他三年没有起伏,或者有平级调动,这种情形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工作6年了还是没有升迁,他人就会对你的工作能力起到质疑,虽然不至于保不住工作,但确实只是平庸之辈。而且在一个工作岗位太久就会忽略进一步的学习,习惯了安稳,所以就会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就不会有其他公司要你了!

 在跳槽前需要考虑到哪几点

 

 1、入职多久跳槽合适

上文已经说到,2-3年是最合适的,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并且有了稳定性证明。

2、你跳槽的理由是什么

在跳槽之前要慎重考虑你跳槽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有可能一时冲动说不干就不干了,这种后面往往都会后悔的,所以要搞清楚你辞职的理由,要不然跳槽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3、是否做足了准备跳槽

在跳槽之前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准备,不要冲动不要裸辞,一时的快感换来的只会是悔不当初。首先认可自己的价值,跳槽不是因为自己在这个公司干不下去了,而是你选择另外的平台一样可以做得很好,甚至更好。

40岁以后,体力会慢慢下降,精力会逐渐下降随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中年人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不仅要抚养孩子,还要赡养老人,同时,他们也可能有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像连日加班一天24小时高强度工作这样的事情基本上已经做不到了。

老担心如果我错过了自己的工作,就会永远失业了。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可能过于保守,不敢打破常规,不敢创新。在身边有一些中年人,由于房贷和汽车贷款的压力,他们不敢轻易换工作,也没有信心去做高消费,尝试新事物和发展方向,这是不可能的。中年人往往养成一些固定的工作习惯和思维习惯,如果他们不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他们会在工作和日常交流中无意识地影响身边的年轻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此外,中年人通常很难突破固有的思维,没有会年轻人的创新。工作经验的中年人固化的经验肯定会把规章制度的约束,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日常工作,必要的动力就不会太高。人们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有很多精力去拼去闯。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制度约束,由于中年人的经验、年龄、经济实力和资历,他们很容易让年轻人感到困惑,渐渐地给公司的年轻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信息获取的成本正在下降。因此,在工作中,步入40岁的中年职场人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便在职场站稳脚跟。

以上就是关于40种高度应激职业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40种高度应激职业有哪些、请才人翻译啊~~关于职业倦怠的~~很急!、职场困惑案例分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044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