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合规检查4个主要程序

内控合规检查4个主要程序,第1张

1、确定检查重点并派出检查组:内控领导小组依据工作重点,确定内部控制检查的重点单位或部门、业务流程或控制点;下属单位自查;公司各职能部门的自查及对口检查;内控领导小组综合检查。 

2、检查组现场调查内部控制:检查组审阅各种文件,询问被检查单位或部门的员工,了解员工对相关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的熟悉和掌握情况。

3、检查组现场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检查人员采用审阅证据、穿行测试和实地观察等方法,对贺镇搜照《内部控旅桐制手册》规定的业务流程步骤、控制点和监督检查方法,抽取一定的经济业务对被检查单位或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执行以及执行的程度。

4、检查组总体评价内部控制:检查组以测试记录为依据,按照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从不相容职务是否在实质上做到相互分离、是否在授权批准范围内履行职责以及是否一贯有效的执行等方面,对所检查的控制点和流程进行评价,将评价结论记录于工作底稿,检查组组长对检查、评价结果负责。

5、检查组提交检查与综合评价报告:下属单位形成综合评价报告;公司各职能部门形成综合评价报告;内控领导小组形成年度综合评价报告。

6、实施奖惩并受理复议申请:由下属单位组织检查的,由下属单位依据内部奖惩办法,对所属有关单位或部门及相关人员实施奖惩;根据各职能部门对口检查提出的奖惩意见以及内控领导小组综合检查提出的奖惩意见对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实施奖惩。

7、对内部控制手册的补充和修改意见:各级检查组对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与公司经营运作需要不相符,应及时提出修改意见,逐级报公司内控领导小组、股份公司审批修订。

扩展资料:

按照联社文件规定、相关岗位 *** 作流程和有关制度办法,认真梳理我社工作岗位中“应知、应会、应做、应遵”制度、知识、技能以及职业 *** 守。

对柜面业务 *** 作流程及各个环节进行了风险隐患排查,使我们禅历每个柜员、客户经理严格按照各项业务 *** 作流程规定办理业务,提高工作质量,防控 *** 作风险,消除了风险隐患。

1、授权控制

授权控制是指企业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这些人员就不允许接触这些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每一个过程、环节责任、权利明确,使某些事件在发生时就得到了控制。

授权控制要求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同时也要求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对自己的业务处理行为负责。

2、分工控制

分工控制是指对于相关的职务,必须进行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个人同时包办兼任。这一控制制度使经济业务在处理时,有关人员能够互相制约、相互监督。

3、业务记录控制

业务记录控制是指在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记录时,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

4、财产安全控制制度

财产安全控制制度,是为了确保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孝袭拆

5、书面文件控制

书面文件控制是指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把企业对于经营管理的要求,有关注意事项等制成书面文件、规章制度,下发给各级工作人员,或悬挂在办公室、仓库等公众场合。

6、人员素质控制

人员素质控制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保证企业各级人员具有与他们所负责的工作相适应的素质,从而保证业务工作的质量。

扩展资料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禅做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参考资料来源:百巧枣度百科-内部控制

导语:风险内控,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企业经营的宏观层面,如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形势、外部经营环境、企业发展战略、管控模式选择、重大经营决策等方面的风险分析和管理也包括了企业经营的微观层面。

内控风险的流程如何走

(1)询问。询问有多种方式:信函、调查问卷的书面方式,也可以面对面访谈、电话沟通等口头方式进行。

(2)检查。通过审查和翻阅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文件、报告、内部管理手册、信息系统的技术文档和 *** 作手册等,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3)观察。通过观察被审计单位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场所、设施和有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加深对被审计单位内神孙部控制的了解。

(4)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追踪一笔或者多笔交易的处理过程,来取得对被审计单位相关控制环节的了解,或印证已经取得的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是否正确。此外,这种方法还可能获取部分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结果,应该以书面形式记录或描述出来。常用的方法有文字说明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

初步评价的内容包括健全性和合理性两个方面:

(1)健全性评价。主要是评价应有的控制环节是否设置齐全。(有没有)

(2)合理性评价。主要是分析内部控制的布局是否合理,有无多余的和不必要的控制。(好不好)

经过初步评价,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1)某项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预期运行有效,能够防止重要游知链问题的发生

(2)仅实施实质性审查不足以为发现重要问题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如果决定依赖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测试

(1)内部控制测试的方式。内部控制测试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业务程序测试(简称业务测试),即选择若干具体的典型业务,沿着业务处理过程检查业务处理程序中的'各项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这种测试常被看成是一种纵向的内部控制测试。二是功能测试,即针对某项控制的某个控制环节,选择若干时期的同类业务进行检查,查明该控制环节的处理程序在被审计期内是否按规定发挥了作用。这种测试常被看成是一种横向的内部控制测试。

(2)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理论上讲,范围越大,提供的证据就越充分。但在审计实务中,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并不是越大越好,它要受到审计效率和审计成本的制约。

(3)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询问、观察、重新 *** 作等方法来测试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没提到分析、重新计算)

对内部控制进行再评价

(1)低控制风险。此种情况表明内部控制健全且执行情况良好。审计人员可以较多地依赖、利用内部控制,并相应减少实质性审查的数量和范围。

(2)中等控制风险。此种情况表明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尚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或缺陷。审计人员应有保留地信赖该企业的内部控制。为减少审计风险,应扩大实质性审查的深度和广度,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项目检查的数量和范围。

(3)高控制风险。此种情况表明内部控制设置极不健全,或虽设计了良好的内部控制,但却未予有效执行,从而导致经济业务和会计资猛绝料大部分失控。审计人员无法信赖该单位的内部控制。此时,审计人员通常要对经济业务和财务报表项目实施较为详细的实质性审查,以获得支持审计结论的足够证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122136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1
下一篇 2023-05-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