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QC,英语全称: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即制程稽核,隶属于品管部,它的工作职能和工作内容主要有:
1.认真按时填写巡检报表,检测、记录静电环佩带,检测、记录电批扭力1次/1H
2.测量、记录烙铁温度1次/1H,烙铁是否有接地防漏电措施
3.确定有合格的首件、样板
4..用首件、样板校对仪器、治具是否正常;确定在仪校有效期内;确认设置的参数与产品要求一致
5.员工 *** 作是否与作业指导书一致,下拉前5个产品是否从前跟到后,再次抽检5个/2H/工位,进行确认
6.新产品、新员工是否重点巡查,特采、代用、试产、让步放行的必须重点稽核、记录情况及结果反馈
7.作业定格定位摆放,无堆积,轻拿轻放,员工是否自检、互检合格品才下拉
8.不合格品是否有标识,不合格品是否准时记录
9.任何来料及作业不良造成物料无法正常使用、影响订单完成的,要及时发<<异常单>>反馈
10.测试工位(如:半成品测试与功能测试及外观检验工位)不良比例超过品质目标要填写<<品质异常反馈单>>并要追踪处理结果
A.正常生产(量产)
每小时出现单项不良率3%--5% 需开品质异常处理反馈单----工程分析
每小时出现总不良率 5%-10% 需开品质异常处理反馈单----工程分析
B.试产
总不良率 10% 需开品质异常处理反馈单----工程分析
C.停线通知单
每小时单项不良率≥5%
每小时总项不良率≥8%
要求:工程分析1小时内在线提供解决方案,若无回复,停线
11.物料、半成品、成品摆放是否有落实状态标识及签名
12.检验报表记录是否完整,清晰,是否一目了然,是否每小时核算记录一次 “总数”,“不良数”,“不良率”,是否每日产线QC测试报告有“测试总数”“不良总数”“总不良比率”?
13.有客诉及退货情况是否了解及跟进。返工情况必须跟进、统计不良及结果反馈,保留三现“现状”“现物”“现场”
14.易磨损型测试用插座、电池、触片等及时更换及记录(如,充电器充电口易损,导致手机充电器接口坏).
15.任何 *** 作、包装、储存不能有潜在影响品质.
16.客户对产品标准放宽及对某一项功能、外观全部接受时需要求客户进行表单签字确认或签限度样.
17.客户对产品标准变更要求需及时反馈到在线PQC及QA,从而达到标准的统一
18.根据QA抽检结果,对在线PQC工作进行评定及稽核,做周度总。
这是个人一天要完成的主要事项,发现产线存在的问题、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并将其稽核是我们IPQC每天要完成的任务,问题的数量及质量决定着我们的绩效,这是个人实习工作的真实写照当然里面也伴随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内部同事之间和外部作业员、基层干部之间,都需要处理协调好。至于怎么处理好,因人而异,在此不加多说。
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个人工作环境和个人所掌握到的制造企业电子工厂生产作业流程。 个人来到IPQC组,被主管分到公司二车间做稽核,负责区域为宽频前制程、二厂SMT、PCBA、宽频后制程。
宽频前制程、PCBA、宽频后制程,为工厂路由器整套生产流程。
一件电子产品是怎样成形的?
我以路由器生产为例做简单说明。首先,由工程设计研发部门依据客户要求设计开发出可行性电子产品原理图,导出PCB,即我们常说的印制电路板。此时的印制电路板还只能说是一块裸板,上面没有任何元器件,这时就需要往裸板上插各种电子元器件,这个任务是由宽频前制程和PCBA来完成的。一般说来,前制程主要负责贴贴片元器件,而PCBA则主要负责一些插件和组件。工厂所生产的电路板大多是双面板、多层板,双面板又分为s面和c面。在前制程中,s面在前,c面在s后,两个面合为一条线,其流程如下:
S面 PCB裸板->吸收板机->印刷机->高速贴片机->泛用贴片机->回焊炉->AOI测试站 C面 S面半成品->送推板机->印刷机->SPI测试站->高速贴片机->泛用贴片机->回焊炉->AOI测试站
以上各个站别用传送带相连接,因此整条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从上可以看出:在s面因为PCB裸板,上面元器件都没有,故可用吸收板机直接将板子吸起放在传送带上,并随传送带进入印刷机;印刷机主要是将锡膏印在PCB光板PAD上,随后高速贴片机将一些尺寸小的贴片元器件(主要是贴片电感电容电阻)贴在锡膏上,而泛用贴片机功能与高速贴片机大致相同,只不过泛用贴片机是则负责将一些尺寸大或者不规则的元器件如:集成块、RS232等;之后就是回焊炉了,回焊炉通过红外线高温加热,将锡膏熔化,使电子元器件牢牢焊接在PAD上;AOI测试站(Auto Option Inspector),自动光学测试,将PCB板及上面电子元器件进行一定倍数的光学放大,以看所贴元器件是否有移位、立碑、反白、短路(锡连)等不良现象存在,若有,则送维修处维修;若无,则继续流入下一制程。C面和S面所做的工序大致相同,存在的不同点主要为以下几点:
1 吸收板机与送推板机 因为在C面,PCB板的另一面已有元器件,不能再用吸收板机的方法,将板子放入到传送带上,以免损伤已贴好的元器件。
2 SPI测试站:因为C面相对于S面要贴的元器件要多,所以多了个SPI测试站,它和AOI测试站所用原理相近,都是利用光学成像,不过SPI要看的是锡膏的印刷状况是否良好,看是否有锡连、少锡不良现象,把不良堵在前工序,方便处理。
以上每个站别都有专人看守和进行一些必要的 *** 作。
整条贴片流水线,基本如上所述。
PCBA是继前制程的第二制程,其主要流程如下:
投板站->插件站->波峰焊站->补焊站->目视检验站->通电测试站
在宽频这部分,插件站主要是插一些双列直插电子元器件,像一些瓷片电容、电解电容、pin座等。插好之后经波峰焊将这些元件焊好,然后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整补焊,目视检验完毕后,再经通电进行初步测试,之后流入下制程。至此,一路由器电路板已经成形。
后制程又称组包,是紧随PCBA最后的一个制程,它主要是对成品电路板进行一系列的程序烧写、测试、组装及外壳包装等。在宽频路由器这里,该流程主要如下:
FCI->BPI->DS-CAL->FUNC->WIRE LAN->FT->组装
FCI 将SMT条码序列和PCBA条码序列转化为出厂条码序列号。
BPI 向服务器申请MAC地址,然后烧写到路由器上的存储器Flash上。
DS-CAL 为每个频率赋予一个Power(功率值),并把该Power烧写在路由器上的存储器Flash上。
FUNC 测每个频率的Power。
WIRE LAN 测无线局域网的吞吐量。
FT 测整个路由器的吞吐量。
对于宽频后制程因每条线测得内容不一样,而且由于时间和工作的原因,自己了解得不怎么详细只能把相同的地方拿来说说,但宽频后制程大致流程如此。
下面,对以上内容做下总结。
一件电子产品的问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前期研发与设计、试投、量产。
在实行量产时,又必须经历以下三个制程:前制程(SMT)->PCBA->后制程(组包)
前制程: 主要负责将一些贴片电子元器件贴焊在板子上。
PCBA: 主要将一些电子插件和组件插焊在板子上。
后制程:负责某些功能性测试、程序烧写及组装。
以上为个人对车间生产作业流程、电子产品问世所要经历的工序大致认识。以下将重点介绍个人在工作上碰到的专业技术上的问题—ESD静电防护
ESD静电防护是每个电子厂都必须面对的,也是个人工作的一大内容,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我们知道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中有电子和质子,当物质获得或失去电子时,它将失去电平衡而变成带负电和正电,正电荷或负电荷在材料表面上积累就会使物体带上静电,静电荷不断积累直到造成电荷产生作用停止,此作用可以是电荷被泄放或是电荷达到足够的强度可以击穿周围物质为止,电介质被击穿后,静电电荷会很快得到平衡,这种电荷的快速中和就称为静电放电。由于在很小的电阻上快速泄放电压,泄放电流会很大,可能超过20安培,如果这种放电通过集成块或其他静电敏感元件进行这么大的电流将对设计仅导通微安或毫安级电流的电路造成严重损伤。总结如下:
1 存在电势差的两个物体表面通过接触或感应而引起物体表面电子转移现象。
2 具有不同静电电位的物体,由于直接接触或静电感应引起的物体间的静电电荷转移。 3 当静电电场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击穿其间介质而进行的放电现象。
一般说来,在工厂静电产生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接触+压力+摩擦 但也有例外,比如通过电场造成静电感应。
定义:ESDS(Eletronstatic Dischanrge Senstive Device)静电敏感元器件,指对ESD承受能力较低,在制造、运送、储存和测试等过程中容易因静电而遭受损伤的器件。器件对ESD静电承受能力可以用静电放电敏感度表示,它是指器件所能承受而不至于遭受破坏的最大静电放电电压,单位是伏(V)。个人所在工厂静电敏感器件主要有集成电路(IC)、场效应管(MOS管)、光电器件、厚膜、板卡及其组件产品(主板、Power/B、副板)、Panel、高静电敏感器件有CMOS、GaAsFET等高频高速器件。
EPA(ESD Protected Area)静电放电保护区域,即为保护静电敏感器件免受静电伤害,而对工作台、地面、工作椅等采用必要的防静电材料和工装、设备进行必要的接地而建立或装备带有明显标识的封闭区域。
EPA(Earth Bonding Point)接地点,用于标识硬接地点。
ESD静电放电防护工程技术要求
需要进行ESD防护的区域应建立用于ESD接地系统,接地系统以保证安全为前提,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视情况采用设备安全接地(某些电气设备可能会出现漏电,危及人身安全,要视情况而定)或ESD辅助接地方式将其共同点接入,EPA区域地面要铺设铜网与大地相连。 工厂防静电工作台接地模型
防静电腕带串接模型
可以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需要至少分给他二个分区,一个用作交换分区,大概2G左右;另一个做跟目录分区/,这个要大一些,起码20G。这个是主要的分区。
2、ubuntu安装好后可以挂载windows的磁盘。
具体步骤如下:
== A. 准备工作 ==
一、所需硬件
需要 Banana PI 开发板一块;
一台正常运行 Linux 系统的电脑(Linux 虚拟机也行);
容量大于 1GB SD 卡,或者 TF 配卡套,以及相应读卡设备;
另准备一张 4GB SD 卡,用于烧写现有 .img 以启动 BPI 作辅助 *** 作;
二、所需软件
从 ubuntu 网站 http://cdimage.ubuntu.com/ubuntu-core/releases/ 下载 ubuntu-core-14.04.1-core-armhf.tar.gz 包文件(60MB)
从 banana pi 网站 http://www.lemaker.org/resources/9-38/image_files.html 下载 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包文件
从 sunxi 网站 http://dl.linux-sunxi.org/nightly/u-boot-sunxi/u-boot-sunxi/u-boot-sunxi-latest/ 下载 u-boot-sunxi-bananapi.tar.xz 包
== B. 主要步骤 ==
一、SD 卡分区
在 Linux 电脑上连接 SD 卡,查看设备编号:
$ sudo fdisk -l
如果系统中没有连接别的设备,通常此 SD 卡设备名为: /dev/sdb ;以下假设此卡就为 /dev/sdb,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替换;命令中写错设备名后果难料;
进入 fdisk 分区程序,用 n 子命令将此卡空间分成两个分区,提示输入第一分区大小时输入 +30M,其他参数均以回车接受默认值即可;
$ sudo fdisk /dev/sdb
以 p 子命令查看分区情况,确认无误后,输入 w 子命令确认分区写入卡设备中并退出;
二、格式化分区
将 SD 卡中两个分区分别进行格式化为 vfat 和 ext4 文件系统;
$ sudo mkfs.vfat /dev/sdb1
$ sudo mkfs.ext4 /dev/sdb2
三、写入 U-Boot 启动代码
从下载的 u-boot-sunxi-bananapi.tar.xz 包中取出 u-boot-sunxi-with-spl.bin 文件;
先清除 SD 卡前段内容;
$ sudo dd if=/dev/zero of=/dev/sdb bs=1k count=1023 seek=1
接着在特定位置写入启动代码和数据
$ sudo dd if=/path/to/u-boot-sunxi-with-spl.bin of=/dev/sdb bs=1024 seek=8
注意:此处命令行假设所有下载的文件包均存放在 /path/to 虚拟目录中, *** 作时须替换成实际目录;
四、安装内核启动文件
如果愿意,Linux 内核文件可以选择自行编译;这里为了方便,直接从厂商提供的 IMG 包中取出;这里选用从 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包中取出内核文件,主要就这三个:(uImage,script.bin,uEnv.txt);
先查看 IMG 包中第一分区的起始块位置,这里假设为 8192,将其乘以 512 的结果 4194304 放入下面命令中;
$ sudo mkdir /mnt/img
$ fdisk -l /path/to/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 sudo mount -t vfat -o loop,offset=4194304
/path/to/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mnt/img
挂载成功后,从 /mnt/img 目录中复制出来这三个内核文件即可;
$ cp /mnt/img/uEnv.txt ./
$ cp /mnt/img/bananapi/uImage ./
$ cp /mnt/img/bananapi/script.bin ./
$ sudo umount /mnt/img
由于 ./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包中内核放在子目录 ./bananapi 中,现在我们打算将此三个内核文件直接放在 SD 卡第一分区根目录中,所以还需要将复制出来的 uEnv.txt 内容用 vi 命令稍稍编辑一下,去掉内核文件的目录路径,使其内容写成这样子,然后保存退出 vi 命令;
bootargs=console=ttyS0,115200 console=tty0
disp.screen0_output_mode=EDID:1280x720p50 hdmi.audio=EDID:0
console=tty1 root=/dev/mmcblk0p2 rootfstype=ext4 elevator=deadline
rootwait
aload_script=fatload mmc 0 0x43000000 script.bin
aload_kernel=fatload mmc 0 0x48000000 uImagebootm 0x48000000
uenvcmd=run aload_script aload_kernel
内核文件提取出来后,就可以复制到 SD 卡第一分区中;
$ sudo mkdir /mnt/sd
$ sudo mount -o vfat /dev/sdb1 /mnt/sd
$ cp uEnv.txt script.bin uImage /mnt/sd
$ sudo umount /mnt/sd
如果需要调整 script.bin 中参数,比如AV口接电视机,则需要先用 bin2fex 软件来实现文件格式转换成文本文件,再作修改,参见:linux-sunxi.org/Fex_Guide
五、安装 rootfs
将下载得到的 ubuntu-core-14.04.1-core-armhf.tar.gz 包文件直接释放到 SD 卡第二分区即可;
$ sudo mount /dev/sdb2 /mnt/sd
$ cd /mnt/sd
$ tar /path/to/xzvf ubuntu-core-14.04.1-core-armhf.tar.gz
六、安装 modules 和 firmware 文件
采用与前面第四步相同的方法,直接从现成 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中取出内核对应的 modules/firmware 文件;
先查出 IMG 包中第二分区的起始块位置,这里假设为 122880,将其乘以 512 的结果 62914560 放入下面命令中;
$ fdisk -l /path/to/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 sudo mount -t vfat -o loop,offset=62914560 /path/to/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 /mnt/img
挂载成功后,从 /mnt/img 目录中复制内核版本对应的 modules/firmware 硬件驱动相关文件到 /mnt/sd;
$ sudo cp -r /mnt/img/lib/firmware /mnt/sd/lib/
$ sudo cp -r /mnt/img/lib/modules/3.4.90 /mnt/sd/lib/modules
从宿主系统复制 DNS 服务器地址信息 resolv.conf 到 /mnt/sd/etc,稍后可能需要在线安装软件;
$ sudo cp -p /etc/resolv.conf /mnt/etc
完成以上步骤,SD 卡中 core 系统所需文件基本都已就绪,只待对新系统稍作配置即可开始工作了;
七、初步配置新系统
为了完成 SD 卡中新系统基本配置,需要使用 chroot 命令,方便对新系统设置 root 密码,安装必要软件包等 *** 作;
由于上述 *** 作过程均是在一台 x86 Linux 主系统上进行,而 chroot 需要使用 arm 架构的主系统,所以,这里利用另一张 SD 卡启动 Banana PI 作为主系统进行 *** 作;如果你使用的主系统电脑本身就是 arm 架构,就不必另启 BPI 了,可直接利主系统进行其余 *** 作;
为了切换到 BPI arm 主系统中进行 chroot *** 作,须先卸载 x86 系统上挂载的 SD 卡,同时清除临时目录;
$ sync
$ sudo umount /mnt/img
$ sudo umount /mnt/sd
$ sudo rm -r /mnt/img /mnt/sd
用烧写好的另一张 SD 卡启动 BPI(可以采用 Raspbian_For_BananaPi_v3_0.img),并将新系统 SD 卡通过读卡器连接到 BPI USB端口,先查看系统中已自动识别的 USB
设备,以确定新 SD 卡的设备名称,这里假设新SD卡设备名称为:/dev/sdb
$ lsusb
$ lsblk
挂载新SD卡的第二分区到 /mnt 目录,然后进入 chroot 状态;
$ sudo mount /dev/sdb2 /mnt
$ sudo chroot /mnt /bin/bash
正常进入 chroot 后,所有命令均直接针对新系统进行 *** 作;首先,设置 root 密码;
# passwd
然后配置主机名称、设置 noatime、添加用户帐户、并开启网络接口等;
# echo "ucore14" >/etc/hostname
# adduser newid
在启动命令文件 /etc/rc.local 中插入一行:mount -o remount -o noatime / ,以提升性能同时防止频繁擦写弄坏 SD 卡;
# vi /etc/rc.local
然后设置时区;
# mv /etc/localtime /etc/localtime.0
# ln -s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在 /etc/network/interfaces 输入网卡配置,比如,打算以 DHCP 方式连接路由器,则在其中填入以下内容:
auto lo
iface lo inet loopback
auto eth0
allow-hotplug eth0
iface eth0 inet dhcp
如果还需要配置 wifi 网络,则须另购一只兼容的 USB 接口 wifi 网卡,然后通过 wpa_supplicant 软件进行配置;这里暂时不考虑安装wifi网卡,待新系统正常运行起来再配置其他子系统即可;
至此,一个最基本的 Ubuntu 核心系统即安装完成,如果一切正常,便可使用此 SD 卡正常启动 Banana PI 了;不过得注意,下载得到的 ubuntu-core-14.04.1-core-armhf.tar.gz 包文件中并未安装 sshd 软件包,这意味着无法远程登录进入系统;假如你没有 HDMI 显示器可用,或者你的 Banana PI 只作服务器运行,则在退出 chroot 状态前,安装上 ssh 软件包是很有必要的,为此,需要跳转到下一步骤;
如果此时不打算安装 ssh 服务,也不再进行其他配置和 *** 作,则可以考虑退出 chroot 状态,并卸载 SD 卡;
# exit
# sync
# sudo umount /mnt
八、安装 SSH 远程登录(无屏必需)
在上面 chroot 状态中继续安装 ssh 软件包;如果此前已退出 chroot 则需再次进入 chroot ;
#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ssh
此命令需要在线下载软件包,这也是前面需要事先复制 /etc/resolv.conf 到 SD 卡 rootfs 的原因;网速正常的话,通常几分钟即可下载安装完成;
由于默认安装的 sshd_config 配置,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不允许以密码方式远程登录 root 帐户和空密码远程登录,只允许使用 ssh-key 远程登录 root 帐户;这里为了方便登录,决定暂时开启密码登录,编辑 /etc/ssh/sshd_config 配置文件;
# vi /etc/ssh/sshd_config
将此项设置的值由 "without-password" 改为 "yes" 即可,或者将原设置行注释掉,再输入新的设置行,如下:
# PermitRootLogin without-password
PermitRootLogin yes
保存此项设置修改后,必要的安装和配置就全部完成了,退出 chroot,卸载 SD 卡并关机;
# exit
# sync
# sudo umount /mnt
# sudo poweroff
至此,此 SD 卡中已包含有一个可启动的 Ubuntu Core 14.04 for Banana PI;将此 SD 卡插入 Banana PI 开机,如果顺利,很快就可启动出来,并可以 ssh 远程登录进入系统;上面配置 Banana PI 以 DHCP 方式从路由器自动获取 IP 地址,所以,在 ssh 登录前,可在路由器管理界面 DHCP 栏目中查看路由器为 BPI 分配的 IP 地址;
由于 Ubuntu Core 只是一个 Core,没有包含其他任何应用系统,如:APACHE、MYSQL、PHP、X11、OFFICE 等等,不过,可利用 Debian 系的 apt-get install xxx 很方便的安装其余所需要的软件。。。
== C. 小结 ==
以上试验步骤实现了在目标 SD 卡中从分区开始配置一个可启动 Banana PI 的 Ubuntu Core 系统, *** 作步骤较多,为了省事,也可以采用逆向 *** 作,即直接在 SD 卡中烧写一个现成的 IMG 系统,然后用目标 rootfs 替换掉原系统即可;网上有许多针对 arm 架构的 rootfs 可用,较小的解压后只有30M左右,比如:linaro-image-minimal-initramfs-genericarmv7a;不过,为了方便安装应用软件,还是选用 debian core, ubuntu core 这类要方便一些,尽管尺寸稍大些;
另外,基于以上 *** 作步骤,稍作变通,即可根据需要制作自己的 .img 系统;过程大致相同,只需将 SD 卡换成一个 .img 文件,将 .img 文件挂载为 loop 设备即可;具体 *** 作此处不再赘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