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 40 岁的程序员都去哪了?

那些 40 岁的程序员都去哪了?,第1张

前些时候北京市政府做了一个关于 996 的调研,第一时间我参与了调研,同时发到所有读者群,让大家一起发声。

不少朋友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有人很乐观认为这是改变的开始,也有人觉得这就是走一个形式。 不管怎么说,也算看到政逗手陵府针对这个问题开始有行动了。

其实 996 最残酷的一点是:年纪大的人很容易被无情淘汰。中国互联网的 35 岁危机是和 996 盛行分不开的。

996 对于打工人来说,绝不可能常态化!

为什么不能常态化? 从生理规律上看,脑力劳动者如果不以进 ICU 为目标,那么每天能够认真投入的时间,八小时也就到极限了。 人毕竟不是机器,是血肉之躯!

但中国老板普遍希望程序们 996,别激动别骂,这是残酷的现实。

同时中国老板们偏爱年轻人,为什么?很简单,老了之后,你舔活速度显然没有年山戚轻人来的卖力,来的凶猛!长年累月的辛苦劳作,已经让你这颗螺丝钉生锈甚至发霉了!如果你是老板,这个时候你还要支付比年轻人多 2 倍的薪资,你怎么选?

更别提,年纪这么大的你,还有各种猝死风险 ,拿最近的 pdd 猝死事件来说,在超级大小周(996+997)的压力下,这么年轻的女孩都猝死了,更何况 40 岁的一线码农?那猝死率该得多高了?企业的商誉还要不要了?

显然,资本家一定会作出最商业最正确的选择:年轻人,甚至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最新鲜的韭菜才是他们的最爱。薯迹

所以,对于打工人尤其程序员而言,996 本身反而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是我们如何跨越大龄危机。

相比等待环境发生改变,不如主动思考清楚这个问题。

想起去年写过的一篇旧文,再次分享给大家,讲的是我身边五个大龄程序员的故事,绝对真实的经历分享,有洋哥的同学、朋友、下属,他们都成功的跨越了 35 岁危机,希望他们的经历对大家有一点点启发:

1.沉迷是一种力量

第一次见 A 君是 10 年前参加人人网的面试,他是面试官,那个时候 A 君 35 岁,担任后端 leader。入职后,我发现,他用于做管理的时间不多,90% 时间在疯狂编码。

A 君基本没有社交,上班就是撸代码,下班就是回家带孩子。他对优秀的工程师容忍度极高,对差一点的完全没耐心。

偶尔能听见他训斥下属的吵闹声:“这个类写成这样,你没看代码规范吗?”、“这个线程池不能这么用,给你说多少次了!”、“是你没听清楚还是我没讲清楚?不能这么干!”。

一次下班,和他一起回家,一路上给我讲各种编程技巧和方法论,我听的津津有味。聊了差不多半小时,心想可以换个话题了,于是我问:“您周末 娱乐 都干些什么呢?”,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会去看些开源代码,自己改着玩很有趣”。那一刻,空气都凝固了,这话我实在没法接下去了。

后来有一天,A 君上班拍桌子,暴怒之后冲了出去。大家一脸懵逼,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大 Boss 批评他不懂管理,只知道埋头写代码。

几年前,和他在微信聊了一次。他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做技术负责人,我很好奇,很想知道这次他是怎么做管理的。

我问他:“您现在是怎么带团队的”,这一问不要紧,聊了半小时。从 Flutter 的优越性到微服务的落地,再到 Google 出了什么新技术,顺带鄙视了一些还在用落后技术的公司。一顿硬核技术科普下来,收获挺大,但是管理这两个字?嗯,不存在的。

我现在理解了,他压根就不关心管理,聚集一帮极客跟他一起成长战斗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A 君今年快 50 了,前不久和其他人聊起他,大家都感叹,这老哥战斗力太强了,真是那种一顶十的程序员。

有时候,沉迷是一种力量,焦虑?不存在的.....

想起 A 君给我说的那句:“我要开心 coding 到 80!”。我真心相信他能做到。

2.不服就是干

这次说说我的好朋友 B 君,今年 40 岁,曾经鹅场的高级工程师,7 年前,晋升失败一怒之下开启了创业之路。

我们是在 CSDN 论坛上认识的,他帮我解决了一个底层 *** 作系统级的防劫持问题。后来经常问他一些排查线上故障的方法论、微服务怎么拆分、如何做出能抗更高并发的架构,他都非常耐心的指导我,他还有句口头禅:不服就是干!

B 君出来创业没拿融资,自己投了 100 万。团队 5 个人,挤在一个很小的民房。创业期间找他喝酒,他告诉我:“我一定要改变世界,否则我会被世界改变”。

一年后,再次去找他喝酒,这次他脸色灰暗,人也非常低迷。原来前期 100 万烧完,又投入了 50 万积蓄,项目还是没有做成。酒过半巡,他突然抱着我哭了起来,我这才得知因为积蓄全部烧完,他女朋友已经和他分手了。

再后来,他回到大厂当程序员,级别薪资跟创业前相差无几。谈起创业经历,我为他惋惜,而他并不后悔。

两年前,他开始炒比特币,炒着炒着嫌这些交易平台做得都不够好,于是空余时间动手做了一个交易平台。

去年,B 君告诉我,他的交易平台融资 500 万,再次出来创业。第二次创业,他已平和很多,没有豪言壮语,让公司活下去是最大目标。

今年听说 B 君的公司已经快 30 人了,为他祝福,相信他一定能改变世界。

有时候,我们需要点不服就是干的精神!

3.反焦虑

这次上场的是 C 君,硕士师兄,40 岁。C 君是一名大厂总监,他花了四年时间跳了三次才来到当下的这家大厂扎根下来,带 100 人团队,每个月安安稳稳拿高薪,不用担心公司倒闭的风险。

以 C 君的专业技能和学历背景、工作经历,其实完全不需要担心没工作。可他总是莫名担忧,害怕自己没有创造更多价值。

100 人的团队不是那么好带,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精通业务产品、精通组织流程、掌握良好的沟通推动技巧、在大厂还需要明争暗斗。

一次和 C 君聊天,他感叹到:“还是写代码有安全感,做管理不仅心累还觉得自己没创造价值”,可不是,这种焦虑几年前我也感同深受。

大厂的高 P 看起来风光无比,其实要跳槽也不容易,毕竟中小公司能接得住大厂高 P 薪资期权总包的,并不多。

有时候,不是现在取得了成就就会开心,决定因素是你未来会不会更好,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仅不会开心还有可能带来焦虑。

C 君就陷入这种焦虑当中,总是担心未来的上升空间和 40 岁以后的收入。特别是大厂还有年龄线的要求,到一定年龄不能晋升就有可能被淘汰。

有一段时间,公司领导层波动,他面临被连带的危险,甚至需要依靠抗抑郁的药物。但最终他依靠持续有规律的运动和学习新领域克服过来。

C 君给我提的最多的话: “反焦虑很重要”, 是啊,真的重要,从 C 君身上我真正学到了一点:无论你是否能成功,首先要反焦虑。

4.舍命狂奔

这次要说的是清华 MBA 同学 D 君,39 岁。他在通讯行业干了 10 多年,超级专家那种,带十人团队。

问起他读 MBA 的原因,他很坚定的说:“我对投资非常感兴趣,就是为了转行投资才这么大年纪了还选择读书”。

清华 MBA 课程安排的很紧张,我们都是六日班,也就周六半天周日全天,而他公司的工作非常忙,几乎 996,但从没见过他迟到过一次。

三年时光,D 君在跟时间赛跑,小组讨论、企业访谈、课程作业,他都完成的堪称完美。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拼?他说,当你笃定一件事,确定一个目标,那剩下的只有舍命狂奔。

毕业后,D 君如愿以偿加入一家投行,当上了投资人。有一次很好奇的问他投资人的收入,他告诉我刚入行薪资很低,只有之前做架构师带团队的 1/3。但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幸福感。

去年 D 君已经晋升为所在机构的合伙人级别,为他感到开心。

5.接受现实

最后上场的是老同事 E 君,41 岁。他是那种职场老黄牛。属于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人,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但个人成长一直比较缓慢。

前几年开始 E 君就不太顺了,因为编码能力一直没有达到高级或者架构师水平。他其实一直在跟年轻人拼体力,而随着年龄增大,是真拼不过了。我和他经常讨论的话题是颈椎病如何康复。

去年 E 君所在公司效益不太好,领导决定裁员,他进入了优化名单。被优化后,他休息整顿了好久,将原来 90kg 的体重减到现在的 75kg,颈椎病也恢复不少。再开始找工作,大概花了几个月时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不那么满意的 Offer。

听到他找到下家的消息,我还挺为他开心的,因为这个过程我也帮他各种投简历,但大佬朋友们一听说 41 岁还是中级水平,都不太愿意给面试机会。

没想到过了半年,我和他吃饭,他对我说:“洋哥,我没有入职这家公司,我想明白了,继续做程序员对我来说没意义。我拿积蓄开了个小店”,刚听到消息,我非常惋惜,编码十多年最后却去做小生意,在我眼里就是逃兵。

直到最近去他小店玩,我才发现,这也是另一种好的生活。他开的是一个小型亲子游乐园,带上小孩,一边陪小孩一边工作,月收入也不差,养家完全没问题。这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羡慕的情绪。

有时候,接受现实然后重新出发,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最后的话

程序员不是一个「银发职业」,但也绝不是如某些贩卖焦虑的自媒体宣传的那样:35 岁危机,40 岁失业。

40 岁的程序员有的做了大厂中高管、有的成了小公司联创、有的成了连续创业者、还有的转行投资金融、也有人继续坚持写代码战斗在一线。

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人会被行业淘汰出局,但互联网的老年人在其他行业恐怕还是年轻人,接受现实,人生再起航完全没问题。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年纪的增长而焦虑,因为焦虑本身除了干扰我们成长,没有任何意义。

尽最大努力,做最好打算,但接受最坏的结果。在这个复杂多变的 社会 ,反焦虑、不断提升认知,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将永远重要。

近两年,“35岁现象”成为了职场人的一道坎,大家都不敢轻易换工作了。即使留在职场中的人,每天也是惴惴不安,因为不知道哪天被辞退的事情就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现在很多企业将35岁的人员一刀切;还有很多企业将招聘人员的年龄限制在35岁以内,甚至限制在30岁以内;种种迹象表明,35岁成为了职场人的一道分水岭。

当你仔细揣摩这些现象时发现,其实35岁只是一个年纪大的代名词,并不意味着35岁就找不到工作,那为什么企业不愿招聘年纪大的,或者要辞退年纪大的员工呢?

一、机会与稳定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多数人一生只从事一个职业,可选择的范围有限,换工作或者换职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升职靠熬年限,加薪靠技艺,为了不失去这份得之不易的工作,所以大家会尽心尽职尽责去工作,主人翁精神在员工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到35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了企业的主力军,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人得到企业的宠爱,成为了抢手的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很多人一生可能会从事4-8个职业。

就业范围扩大,就业机会增多,人们面临的诱惑也增加。

所以在一个工作场所很难稳定发展,跳槽频率增加,不稳定因素增强,在一个职位上无法有更深的知识及经验的积累与沉淀。

到35岁除了跳槽经验丰富之外,工作经验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工作经验与技能可能还停留在工作的初期,但工资已经超越了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所以必然被企业淘汰。

二、浮躁与平和

在计划经济时代, 35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为了抚养老人,哺育下一代,经济压力很大,大家很珍惜眼前这份工作。

另外人们的心态也很平和,认为企业给我发工资,我就要干好,否则对不起这份工资,所以都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很多35岁的人亏镇中虽然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但是经济压力已经没有那么大,甚至有些人没有什么经济压力,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降低。

另外大家心态都很浮躁,认为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能不干就不干,傻子才会去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不能给企业创造更多价值,自然也会被企业淘汰。

三、精力与体力

35岁这个旅渗年龄要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自然会分散精力。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体力也在下降。对于加班加点的工作有点力不从心,或者因为家庭原因而无法加班或者要请假。

工资挣的比年轻人多,但是精力体力又无法与年轻人相比,另外销山年轻人没有家庭等的拖累,可以将更多时间用在工作中,所以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按上述情况来说,是不是35岁的人就没有活路了?其实并不是,只要我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无论是35岁,还是45岁,照样可以找到工作,也会得到企业的重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2421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5
下一篇 2023-05-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