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模头挤压法也有叫摸头顶拉法的。在1950年代由美国雷明顿公司工程师Mike Walker发明的膛线制法。其方法是先将q管的的一头钻一个较小的洞,然后用一根上面有跟阴膛线对应突起的高硬度模头,用高压机器从洞中旋转压下去,将材料挤成阴膛线和膛线。
3、挤压和切割都是“拉膛线”,不过是使用不同的刀具,切割会导致膛线的锐角比较锋利,但是制造速度快;挤压会稍微慢一点,但是膛线比较顺滑,很适合小口径q支,尤其是短q管“拉膛线”,专用名词是“Button Rifling”,但是很多情况下“切割”也使用这个词。
量产是木有可能的量产的第一要务就是统一技术标准、工艺路线,而这些东西的基础就是度量衡标准的精确、统一,中国明朝的时候对这种尺寸张良还是非常粗糙的,根本没有游标卡尺之类的精确测量工具,没有这个基础,怎么量产?
其二,再来看看98k的关键
一是钢材,q管钢和撞针都是合金钢,明朝哪有能力生产
二是机加工,明朝的水力钻床之类的东西,精度控制是很不靠谱的,用来加工98K的部件,那是白日做梦
三是如何解决拉膛线问题?
由此可见,明朝生产这种东西是天方夜谭
除非像临高启明那样,大开金手指,运了一大堆机器回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