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常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北宋时期尤为严重,历史教科书上就有北宋的“冗兵、冗官、冗费”的记载。历北宋一朝,官员浮滥成灾始终困扰朝廷。
唐代每届取进士三四十人,宋朝动辄四五百人。公元991年,朝廷取士总计竟达一万七千三百人。宋朝对宗室、亲信弟子特为优宠,随意授官,皇朝宗室男孩七岁便可以授官,
有的甚至在襁褓中也有官阶,并领取俸禄;宗室之外,其它旁支、异姓、门客,都可以得荫补官,每年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官僚队伍。
意思所谓“冗”就是过多,泛滥的意思!顾名思义,冗官,冗兵,冗费就是在朝当官的过多,兵过多,行政等所花的费用过多。
这只是表面的理解,在背后隐藏着致命弱点!比喻冗官,不仅是官员过多,其次是官员制度的腐败,行政效力的低下。冗兵还有兵员质量差、战斗力差、军政效力低下、冗费,国家开销大于收入!导致国库空虚。
冗官、冗兵、冗费。即多余的官员,多余的官兵,多余的经费。“三冗”为林大钦指出。嘉靖十一年二月,林大钦赴京参加会试,被录为第十二名进士,是年三月参加廷试。《廷试策》中直指时弊,指出“昏混衰世之政”可概括为“三冗”,即冗员、冗兵、冗费。
冗员在历史上大致可分为冗官,冗军。冗官即官僚机构恶性膨胀,人员远远超出正常工作需要,行政效率低下。冗军主要表现为军队人员数量巨大,战斗力弱。无用处。
什么是冗官冗员
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出现过冗官冗员,例如宋朝、清朝都出现过冗官冗员的情况,简单地说就是官员和军队大大超出了实际需要的数量,拿着国家的俸禄,给国家财政造成负担。因此统治阶级实施裁员,减少不必要的官职和多余的军队这就是裁撤冗官冗员。至于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则是统治阶级的亲民政策,以及表现出的对治理国家的信心。广开言路,让大臣和百姓都可以上奏章针砭时弊,进而更好的治理国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