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冷现象和过冷度?

什么是过冷现象和过冷度?,第1张

1、过冷现象:晶体凝固时,凝固温度要略微低于凝固温度的现象,因为在凝固温度是液固态同时存在是稳态。过冷度越小,凝固时间越长,使得晶粒有足够的生长时间。

2、过冷度:如果要进行凝固,则需要施以驱动力,这个略低于凝固温度的温度差就是这个凝固过程驱动力,称作过冷。度。所以过冷度越小,晶粒越大,而过冷度越大,晶粒越小。但过冷度大到一定程度后,原子来不及排列,凝固形成准晶、非晶。

制度须知

温度低于凝固点但仍不凝固或结晶液体称为过冷液体。过冷液体是不稳定的,只要投入少许该物质的晶体,便能诱发结晶,并使过冷液体的温度回升到凝固点。这种在微小扰动下就会很快转变的不稳定状态称为亚稳态。

由于晶体内分子或原子的排列是有规律的,而液体内则是无规律的。而结晶中心有助于这种无序到有序的转化。液体越纯净,结晶中心越难形成。如果降低至凝固点以下仍未形成,则过冷。

首先解释下过冷现象。

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过冷现象,此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 过冷液体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太过纯净,没有凝固所需的“结晶核”所致。当具备凝固所需物质,例如投入少许固体,或摇晃液体,都能让液体迅速凝固。

过冷态是一个亚稳态,就是说在有外界的微扰下时是不能稳定存在的,就会发生相变(详见亚稳态)。但是过冷液体要凝结,需要有凝结核。因为液体总是倾向于围绕晶体周围凝结。过冷水中仍然有杂质,不过量很少。所以摇晃之后这些杂质仍然能作为凝结核。

你的最后一个问题我就回答不了了,这个以前好像有学过,不过没什么印象了。不好意思了~~

过冷现象的定义:

结晶时,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supercooled phenomena of liquid).此时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supercooled liquid),这是一种热力学上的不稳定状态,在通过外界摩擦等作用下会迅速凝固,并使温度回升,表现在过冷曲线上便是一个V字形.液体越纯,过冷现象越明显.高纯水-40摄氏度才开始结冰.这是因为液体太过纯净,没有凝固所需的“结晶核”所致.当具备凝固所需物质,例如投入少许固体,或摇晃液体,都能让液体迅速凝固.

过冷现象的原理:

冰的形成其实是一个结晶的过程,如果原本水中已存在结晶核(冰晶),低于其标准熔点的液体的水分子就会在核周围形成结晶结构,依附在冰晶上,结成冰的过程就可以进行.但是有些水太洁净,没有尘埃和杂质,容器又非常干净而平滑,缺少这样的晶核,冰晶就因无处可依附而不能形成,于是温度轴上的液体部分可以一直延伸,即使温度低于冰点(0°),水仍然会维持在液体的状态,直到均匀核化结晶生成.

如要进行超冷冻的现象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一瓶很纯洁,无沉淀物,无杂质的水.(最好是蒸馏水)

2、平滑而内里没划痕的容器.

3、放在可以冷冻至摄氏零下几度的冰箱一段时间.(如数小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864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4
下一篇 2023-03-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