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2016年新媒体的运营有什么感受?”
前几天在知乎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闪过很多答案,于是决定写下来。
先说说我的情况。2016年带孩子探索新业务流程,不做一线新媒体运营。不过还是在一些新媒体圈子里,根据一些新媒体精英团队的线上课程,不断接触新媒体从业者。我们认为单门课程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关注度会降低,但另一方面关注度会居高不下——今年不断有新的服务平台推出,数以千计的扶持计划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机会,新媒体运营的门槛远低于产品运营,所以总会有一波新手想加入那支股票。
新媒体运营有两种,一种是自媒体人——独家运营者,他们因兴趣爱好或生活而设立新媒体账号,独立运营;另一种是公司新媒体运营——拿公司工资,为公司运营新媒体账号。
虽然都是“新媒体运营”,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混淆这两种新媒体人。殊不知,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状态,不同的权益方式。今天就来说说吧。我觉得2016对于这两类人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
对于自媒体人来说
到处都有出风口,出风口很短。
从手机微信、QQ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企鹅媒体平台,到一个自媒体号,从直播间到小视频,一年换好几次风口。
很少看到自媒体人能有福吸收所有网点的好处。在我看来,这些“看似”幸福的人分为三种,一种是赶上了服务平台种子用户的红利期,一种是深耕一两个服务平台,第三种是有足够的钱投入到产业化内容的生产、制造和分发。
自媒体人的收入刚刚开始拉平。
自媒体平台爆发的这几年,很多人从各种扶持计划中赚到了第一桶金,到今天都是盈利的。有些人,默默开了很多账号,还在勤奋升级。也有一些人在“自媒体平台”门口转了一圈,关了号,回家了,不再采购了。
很多个人还是有机会尝到营销“生日蛋糕”的好处的。
我们知道,新媒体营销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必要控制模块,并越来越多地分配到越来越多的营销费用预算中。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各种网络平台对自媒体平台的帮助,也摆脱了长期以来几个营销集团公司垄断的局面――以前广告主只获得楼氏、鼓山等营销集团公司的一些看似相似的营销目录,很多知名小号不允许接收自己的广告。现在经营一个知名品牌自媒体平台,方便广告主联系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时尚博主,进行自己的广告营销。
这使得营销中的生日蛋糕越做越薄,大量个体尝到了实惠和好处。一方面,很可能造成大量的营销集团公司;另一方面,大量的自媒体人会独立出来,集约化经营自己的账号。
为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商
H5做得更少。
很多新媒体运营者都庆幸自己没有收到老板“朋友圈疯狂传播H5”的要求(即使之前有过这样的要求,很可能很快就会被举报屏蔽)。2016年,创业公司的CEO们,在越来越多的盈利工作压力下,会意识到,用他们的程和室内设计师做一个自我高的,还不如让他们为自己的产品开发一些新功能。花钱请业务外包来做这个,还不如花钱用真正的高质保量的方式。
不是,微信发了群消息,求大红包分享。
Er这种新媒体也慢慢意识到,让自己的亲戚朋友拿几块钱去“分享”,是对自己资源的浪费。如果那样下去,很可能会像做代购的盆友一样被加进黑名单。而且公司也很少想报销大红包。
KPI不再是粉丝数量
从201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刚刚开始面临裸套现工作的压力,对新媒体的期待也不是粉丝那么简单(虽然对粉丝来说也不容易)。所以新媒体人刚开始接收其他KPI,比如总流量,比如订单数。
少了花里胡哨的合作。
Er,一个曾经擅长业务接待的新媒体,除了“做好内容”什么都喜欢——按照互粉等流量变现方式,不做好内容也能轻松达到新媒体的数据信息指数值。流量变现难度系数越大,互粉越少,平白拉个团的协同品牌推广越少。区块链技术在大部分服务平台的传播,迫使一些新媒体人学会放下自以为是,踏踏实实地研究方向和服务平台爱好。
Er,公司新媒体运营人,刚刚开始怀疑人生。
2016年的奥特莱斯无疑更有利于媒体人——各大企业的自媒体平台扶持计划,鼓励每一个个体成为知名品牌,单独从知名品牌中获取利润。
众所周知,对于我认识的很多新媒体来说,站在公司账号背后的,是“这份繁荣属于他们,我一无所有”——同样的事情,经营一个新媒体账号,就算自己做花,也只能拿到企业的固定工资。自媒体来说,文采出众的作者虽然是落水者,但是很让人佩服;也不乏刚伸手就抄袭文章内容,牟取暴利的人。这会让新媒体在我心中五味杂陈。
处理资本投入产出率不对等的问题,我身边很多新媒体运营者都会对权利的杠杆和使用价值产生怀疑。一些发展较早的人,基于尝试不同的技术工作,完善不同的专业技能,才刚刚开始找到个人价值讨论或岗位转型发展的入口和出口,而在前1-2年的新媒体运营人,可能也只是这样问自己―
我除了写文章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吗?我给了公司几万粉丝的数字,却带不走。什么样的优势可以融入到工作中?下一份工作还得从头做一个新号吗?互联网技术的下一站,我在哪里下车?
创作者:勇气来自勇气电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