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P提出了员工的参与对整个营销活动实现的重要意义。4P理论中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西方主流企业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的思想。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企业的目标函数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先验性地认为在企业中是“资本雇用劳动”,企业是资本家的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构成了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的治理结构采取的是单边治理,即企业中的决策权集中在所有者及其代理人手中,企业内部员工只是处于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古典管理理论则将人视为被动与消极的因素,只把他们看成“经济人”,忽视了人的情感、心理因素,将人视为机械的附属物。所以传统4P营销理论没有为企业员工在经营战略决策中提供应有的地位,它只是将员工当成决策的具体执行者,忽视人力资本的价值,所重视的仅仅是“管理者当局”的作用。实际上,人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企业的本质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系列契约关系而联结在一起所形成的特殊的组织——这种组织不但为各种要素提供了某种发挥生产经营作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组合能够形成某种“集体生产力”,创造出可观的“组织租金”(杨瑞龙,周业安,2001)。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因此企业内部的组织安排、产权配置等都将影响到相关当事人的工作积极性及与其他当事人的合作态度,即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协作态度和“集体生产力”的大小。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技术依赖程度的增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雇员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重要,甚至许多企业是通过知识雇用资本来完成的。这就要求给予企业内部员工以相应的决策权,以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和协作的主动性。服务营销7P理论对企业中营销活动的参与者“人”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即企业员工是企业组织的主体,员工在企业里对企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企业只有不断地满足员工的需要,员工才有积极性,企业才能成长。管理者必须面对“完整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员工的技术和能力,组织要认识到员工的需要、想法和愿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让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中来,真正发挥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应追求通过员工的成长来实现组织的成长,应该将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2)重视营销活动中顾客的参与配合。在4P理论中,顾客只是处于被动地适应企业营销活动的地位。7P理论虽然只是针对服务的特殊性而提出顾客参与和配合,但这实际上是关系营销思想中“与顾客关系”的雏形。关系营销理论认为,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从更高层次上建立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关系,顾客不仅仅是被动地得到满足,而且应该主动加入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只有与顾客建立起事业和命运的共同体,形成一种互相适应、互助互利、和谐一致的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顾客的忠诚度,稳定顾客群。
(3)对过程的重视。企业营销不仅要重视其针对顾客的外部营销活动的过程,也应重视内部各部门之间分工与合作过程的管理,因为营销是一个由各部门执行的全员参与的活动,而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是营销活动实现的根本保证。
一、营销从说服自己开始。二、比客户更了解客户,引导客户享有更专业、便捷的服务。
三、力争以良好的心态、优秀的技巧、永不放弃的精神做好营销工作。
一、营销从说服自己开始
做营销,首先要说服的是自己,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要具备营销人员的心态。当我们面对客户 “放不下身段、张不开嘴”的时候,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说“客户就是上帝”?我认为“上帝”是那个给予我们一切的人,一切来源于利润,而利润是由客户所带来的,所以“客户就是上帝”!当我们希望“上帝”给予我们更多的利益时,就要去说服他、打动他,这就是“营销”。当我们心里有了营销的意识,就已经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二)要相信自己的产品。一项产品,当营销人员发自内心的认为它好,推介它的时候,说出的话最诚恳、表情最真挚,营销也就会最成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的服务手段也必将推陈出新,我相信,我行的新产品也将更适益客户现代化商业模式的需求。
二、比客户更了解客户,引导客户享有更专业、便捷的服务
服务可以创造利润、赢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我们如何突显我们的服务优势呢?那就是比对手做的更好、更多、更棒!热情服务、上门服务只是基本服务、满意服务,我们要追求的是给客户带来的超值服务、难忘的服务。正如老师给我们讲述的“王永庆卖米”的故事,王永庆的成功在于他对客户资料的细心了解、精心分析、有针对性及差别化的服务,才能从一家小米店做起,成为今天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而我们同样可以做到,通过对客户资金流转情况的分析,提前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根据客户需求的“冰山理论”,客户的隐性需求会远远超出自我诉求,向客户推荐更专业、便捷的服务方式,为客户分析所能带来的有利条件,引导客户获得更有价值的消费,是超越客户心理期待,为我行提升客户满意度,培养忠诚客户群有效手段。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充分利用电话沟通、曲线了解、柜台接触等渠道,持续跟踪、记录客户情况。
三、力争以良好的心态、优秀的技巧、永不放弃的精神做好营销工作
营销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艺术,更多的意识及技巧需要我们到工作中不断地去总结,去实践。因此,我要在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个人素养的同时,经常审视自己是否存在过度关注眼前的产品销售、缺乏持续有效的客户开发的行为;要以客户需求问题为目标,力争提供对客户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要在营销成功时思考,我是因为那句话打动了他,还是其它原因;要营销失败时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他拒绝。最后力争以良好的心态、优秀的技巧、永不放弃的精神做好营销工作.
什么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就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管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交给那两千和五千的。他们有生产的就会更多, 那没生产的话就会拿走。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另一版本: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马太效应的社会现象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又如,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股市马太效应
股票价格水平的升降与股市的增量资金数额(新入市或出市资金)和存量资金的周转速度成正相关关系,与股市的增量股票数额(新上市或离市股票)和存量股票的周转速度成负相关关系。市场资金的增加和周转速度的加快表现为需求的扩张,市场股票的增加和周转速度的加快表现为供给的扩张。
同普通商品市场一样,在同一价格变动的调节下,股票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呈逆向或不对称性变动。同普通商品市场相反,股票市场的价格机制对需求和供给都具有一种正反馈性的激励功能。这种价格正反馈机制总是强化着供给与需求的逆向变动趋势,从而拉大或维持着供求不平衡关系。因此,在股票市场上,价格的上升会推动价格的上升相反,价格的下跌则会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跌。换言之,股票市场的内在机制以一种特殊的马太效应方式表现出来,它直接导致了股票价格背离基本价值而大升深跌、暴升暴跌。
由于马太效应及股价的超常涨跌是股票市场内在运作规则的结果,因而它也就成为股票市场的必然的、常规性的运作形式。股票市场必然有投机、必然超常动荡,因而股票市场永远是一个可以博取差价的场所。
股市在经历了一轮或强或弱的马太式不平衡循环后,可能会进入另一个反向马太循环过程,也可能进入暂时平衡状态。使一轮马太循环中止的原因,如果是价格升涨的中止,通常是因为后续资金量枯竭、高价位所形成的高市场风险、突发利空消息刺激和累积获利筹码过多等等如果是价格下跌的中止,则多是因为价位进入投资价值区域、突发利多消息刺激、累积套牢筹码过多过深等等。
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
1.何谓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
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是指,某个行业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的价值越高,其忠实的消费者就越多,势必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大。反之,某个行业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品牌知名度越小,品牌的价值越低,其忠实的消费者就越少,势必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小,将导致利润减少,被市场淘汰,其让位的市场将会被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或服务代替。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在品牌资本领域内就是普遍存在的市场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
2.品牌资本马太效实践成功的案例
品牌资本的核心价值是标准和技术,衍生的价值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品牌营销系统的构建。
最高形态的资本是企业品牌价值无形形态的资本是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固化形态的资本是企业的机器设备和不动产。对于企业来讲,一流企业出标准,二流企业出技术,三流企业出产品,四流企业出效益。
企业惟有借助航空母舰般的“品牌资本”在行业中利用制订标准和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尤其在软件技术、电子技术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直至目前,一些科技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仍凭借对很多领域技术标准的控制,左右着产业格局的变化。因此,企业只有极力创新、参与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占据品牌资本,才可能在自身领域占领技术制高点,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高通、微软、日本6C联盟都是凭借标准制胜中国市场的典型。CDMA相关技术在高通的运作下成为其所掌握的专利和国际标准,所有生产CDMA相关通讯产品的企业都必须向高通交纳CDMA的入门费和使用费,高通由此一跃成为坐拥标准、日进斗金的跨国企业。
星巴克公司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创造了成功的奇迹,在华尔街,星巴克早已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安全港,过去十年间,它的股价在经历了四次分拆之后攀升了22倍,收益之高超过了通用电气、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微软以及IBM等大公司。是什么创造了星巴克奇迹?将星巴克一手带大的舒尔茨回答:“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与合作者们相互信任,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高速发展中,保持企业价值观和指导原则的一致性。”
3.品牌资本马太效应对营销创新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品牌资本的构建日益迫切,企业积聚绝对优势的品牌资本,创造持续的价值,推动整合的市场资源,形成有形和无形的巨大财富效应,对于企业来说将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积聚品牌资本是顺应企业占领市场最高点的现实需求。品牌资本是目前全球市场消费革命的源动力,不仅涉及到生活领域,而且也涉及经济金融领域。人们在追求生活品牌的同时,对金融也必然有品牌的要求。国内的企业如果不培育自己的品牌,将来就难以满足这些日益高新化的需求。
积聚品牌资本是持续创造价值的核心要求。没有价值的品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品牌只有具有无形资产价值所具有的特性如制订标准和拥有核心的技术,品牌只有具备向有形资产可转化的价值,品牌只有与资本进行有机的对接,形成绝对的品牌资本优势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源泉。
积聚品牌资本是整合营销,创造财富的必由之路。品牌是需要营销的,营销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的形成和确立是一个从认识到认知再到认可的过程,最后达到认同的目的。整合市场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营销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品牌资本外在的表现形式为可量化的价值,品牌资本的内在表现形式为消费者心中的接受程度和评判标准。
马太效应扩展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结果,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现象。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即社会中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默顿,最早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便是“马太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
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常常会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廉价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制度又通常不如发达地区合理,于是循环往复,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
而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在股市楼市狂潮中,最赚的总是庄家,最赔的总是散户。于是,不加以调节,普通大众的金钱,就会通过这种形态聚集到少数人群手中,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另外,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对政府而言,如何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课题。
1. 管理知识:什么是哈罗效应?
2. 管理知识:肥皂水效应是什么?
3. 管理知识:什么是反馈效应?
4. 管理学知识: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5. 管理知识:什么是牢骚效应?对管理有何启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