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哪个时期的人

司马光是哪个时期的人,第1张

司马光是哪个时期的人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欧阳修是范仲淹手下的小弟,曾经跟随范仲淹一起,在宋仁宗时期主持过庆历新政。

而王安石和司马光,又都是欧阳修的小弟,他们都是欧阳修在宋仁宗时期举荐给朝廷的。

至于苏轼,那就是这几个人共同的弟弟了。

准确来说,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苏轼考取进士的那一年,恰好就是欧阳修主持考试,因此苏轼可以尊称欧阳修一声老师。

我们从年龄上也能看得出这四个人的关系。

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欧阳修出生于公元1007年,司马光出生于1019年,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苏轼最小,出生于1037年。

基本上是10年一个层次,这几位都是宋朝赫赫有名的文人,也都是政坛上著名的政治家。

除了苏轼的政治地位稍微低一些,其他人都进入过宋朝中枢机构,王安石和司马光更是先后担任过宋朝的宰相。

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范仲淹和欧阳修一同改革,一同被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估计每个中国人都能张口就来,这便是范仲淹的名句。

其实他还有更有意思的一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在朝廷里面做官的时候,担心的是老百姓们过得好不好。

真正让我到了地方上做官以后,我又开始担心皇帝过得好不好。

其实范仲淹的一生,恰好能用这句话来形容。

宋仁宗掌握实权以后,对宋朝冗兵、冗官以及冗费额的现象非常不满,于是打算发起改革。

当时的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意思。

他得到了宋仁宗的器重,担任了这次改革的主要领导。

结果范仲淹一口气上书10条改革方略,把贵族势力得罪的彻彻底底。

宋朝才经历了4个皇帝,范仲淹就要对贵族集团动手了,这肯定会遭到各方面势力的打击。

结果宋仁宗顶不住压力,向贵族集团妥协,范仲淹心知不妙,立刻自请出去做官,为期不到两年的庆历新政便这么失败了。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

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

---《宋史》当时的欧阳修还没有进入核心机构,只是一名谏官,专门上书提意见的那种,他紧跟着范仲淹一起搞新政,相当于是他的马仔。

新政失败以后,他也被贬到了地方做知州,也就是滁州。

我们曾经读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就是在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写的,环滁皆山也,这一句话可也是流传千古的写景名句。

司马光和王安石,那就是一对生死冤家。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年纪相仿,两个人中进士的时间也相差不多,所以基本上算是同一个时代的文人。

他们刚考上进士的时候,欧阳修已经在搞庆历新政了。

可见他们和欧阳修之间还是有代沟的。

他们俩最初的关系是相当好的,两人彼此都很欣赏对方的人品。

尤其是司马光,曾经在宴会上,发现王安石说自己滴酒不沾,于是从头到尾就没有喝过一口别人的敬酒,这种胆略气度,深深吸引了司马光。

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

"冯京曰:"臣亦闻之。

"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侠又坐窜岭南。

---《宋史》于是司马光悄悄把自己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讲述给了王安石听,因此王安石对司马光也十分敬佩,两人就这么成为了至交好友。

但是这两个人后来却分道扬镳了,为什么呢?其实跟个人的交情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政见不同。

司马光天天读史书,所以因循守旧,不愿意做任何改革方面的尝试。

而王安石是个激进派,他成天就想着要改革,要变法

早在宋仁宗时期他就曾经上书过,打算变法。

可惜宋仁宗胆子小,经历了上次变法失败的教训后,他只能把王安石留给子孙后代了。

王安石到了宋神宗时代,就成了宠儿一枚,不仅担任了宰相,而且主持变法。

同时期的司马光因为反对变法,气愤之余回家写书了,这一写就是19年时间。

这期间王安石两起两落,而变法事业也进入了瓶颈期,最终王安石被变法同盟们出卖,再也没有机会复出。

宋神宗努力打算延续熙宁变法,可惜能力有限,就算累死了,也没实现将变法策略贯彻下去的结果。

等到宋神宗死后,宋哲宗上台,老太后高滔滔主政,她也是一个守旧派,于是启用了司马光。

司马光很高兴啊,上来就把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都给废除了,直接把王安石给气死了,当然没多久他也挂了。

两个人可谓是相爱相杀了一辈子。

苏轼跟范仲淹是没有交集的。

这四个人里,苏轼唯独跟范仲淹没有交集,毕竟欧阳修已经是苏轼的老师了,而欧阳修只是范仲淹的小弟,辈分差太多了。

等到苏轼在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的时候,范仲淹已经凉了5年之久了。

不过苏轼跟其他三位的关系却非同一般。

欧阳修亲自录取了苏轼,因此成为了苏轼的老师,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

而王安石和司马光最初跟苏轼都是好朋友,他们彼此欣赏对方的文采和人品。

可是等到王安石变法开始以后,几个人的矛盾就出现了。

当时欧阳修已经退休了,王安石本打算重用苏轼,结果苏轼却觉得王安石变法的某些内容不应该这么着急发出,最好是慢慢来。

这可把王安石气坏了,结果王安石一怒之下就把苏轼给调出去做官了。

等到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高滔滔执政期间,司马光又打算重用苏轼,于是将他弄了回来,还让他做到了三品的翰林学士,这是苏轼在政治上的巅峰了。

结果苏轼又跑过来喷司马光,认为变法中的某些策略还是不错的,不该全部废除。

结果司马光认为他是异类,又把他弄出去做官了。

此后苏轼被各种打压,总是是变法派和守旧派都不喜欢他。

因此他也只能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了。

总结:宋仁宗时期的文人最幸福。

宋仁宗虽然软弱了一些,但是他堪称是最仁慈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的文人是最幸福的,因为可以畅所欲言,真正做到了言者无罪。

因此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一大帮优秀的文人,前期的范仲淹、韩琦、富弼,中期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后期的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些人才是历史上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他们创造了若干中华文化中不可抹去的瑰宝,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无价的。

参考资料:《宋史》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

从年龄上来看最大的是欧阳修,最小的是苏东坡。

聊这四个人的关系就必须要从年龄最大的欧阳修聊起。

欧阳修曾经去考试有过落榜的经历,不过23岁时就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这样的年龄就能中举已经十分优秀了。

当时的主考官是晏殊。

欧阳修后来成了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此时第二个人出现了——苏东坡。

欧阳修担任主考官的时候,苏东坡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写得太妙了,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避嫌,就定为第二。

后来公布出来才知道是苏东坡。

他与苏东坡交流时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经过欧阳修的点评,苏轼名动天下。

这样算下来欧阳修算是苏东坡的知遇之人,伯乐。

当时欧阳修误将苏东坡当作曾巩,曾巩他有一个好朋友叫王安石。

曾巩也曾经向欧阳修推荐过王安石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的赞美,对王安石的名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后来欧阳修又一次向朝廷推荐王安石,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

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

所以欧阳修也算得上是王安石的伯乐。

通过欧阳修,王安石与苏东坡之间肯定有交集了。

轮到最后一个人,司马光了。

司马光的起点比较高,年少之时就扬名天下了,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光父亲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光和王安石年龄相仿,他们后来相遇之后成了好朋友,这里面还包括包拯,就是民间流传的那个包青天。

这四个人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关系还是不错的。

一切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变了。

宋神宗对王安石很欣赏,他继位之后王安石也得到了重用。

一场变法让这些人因为对变法的理解不同,成了敌对。

欧阳修对王安石的对青苗法有所批评,改知蔡州,这一年欧阳修将自己称为“六一居士”。

一书、一棋、一琴、一金石、一酒、一老人。

你就知道欧阳修到底在想什么了。

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主动离京来到杭州,在杭州留下了很多事迹。

司马光一开始对王安石变法并不反对,直到青苗法出来之后,他就开始反对。

后来好友范镇反对新法被免官,司马光愤然上疏,然后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不过问时事。

这些争斗只是政见不同的争斗。

当年苏东坡深陷“乌台诗案”,已经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因为这句话,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四个人的关系,从好(师)友到相互争斗,但是底线还是有的。

录一下各自对对方的评价: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苏东坡对司马光的评价: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

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之嗜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对欧阳修的评点:王安石说: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苏东坡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阳修作为前辈,还是受到这些晚辈的尊重,至于苏轼、司马光、王安石差不多平辈,就不怎么客气了。

但他们之间的相争只是君子相争,是为天下而争,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139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