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查看key的类型,是什么命令

redis 查看key的类型,是什么命令,第1张

使用Redis的脚本功能实现Redis中数据简单查询,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在Redis的设计中,key是一切,对于Redis是可见的,而value对于Redis来说就是一个字节数组,Redis并不知道你的value中存储的是什么

phpredis是php的一个扩展,效率是相当高有链表排序功能,对创建内存级的模块业务关系很有用;
如果对系统存储使用的数据以两种角度分类,一种是按数据的大小划分,分成大数据和小数据,另一种是按数据的冷热程度划分,分成冷数据和热数据,热数据是指读或写比较频繁的数据,反之则是冷数据。
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数据的大小和冷热属性。比如网站总的注册用户数,这明显是一个小而热的数据,小是因为这个数据只有一个值,热是因为注册用户数随时间变化很频繁。再比如,用户最新访问时间数据,这是一个量比较大,冷热不均的数据,大是数据的粒度是用户级别,每一个用户都有数据,如果有一千万用户,就意味着有一千万的数据,冷热不均是因为活跃用户的最新访问时间变化很频繁,但是可能有很大一部非活跃用户访问时间长时间不会发生变化。
大体而言,Redis 最适合处理的是小而热,而且是写频繁,或者读写都比较频繁的热数据。对于大而热的数据,如果其它方式很难解决问题,也可以考虑使用 Redis 解决,但是一定要非常谨慎,防止数据无限膨胀。原因如下:
首先,对于冷数据,无论大小,都不建议放在 Redis 中。Redis 数据要全部放在内存中,资源宝贵,把冷数据放在其中实在是一种浪费,冷数据放在普通的存储比如关系数据库中就好了。
其次,对于热数据,尤其是写频繁的热数据,如果量比较小,是最适合放到 Redis 中的。比如上面提到的网站总的注册用户数,就是典型的 Redis 用做计数器的例子。再比如论坛最新发表列表,最新报名列表,可以控制数量在几百到一千的规模,也是典型的 redis 做最新列表的使用方式。
另外,对于量比较大的热数据(或者冷热不均数据),使用 Redis 时一定要比较谨慎。这种类型数据很容易引起数据膨胀,导致 Redis 消耗内存巨大,让系统难以承受。薄荷的一个惨痛教训是把用户关注(以及被关注)数据放在 Redis 中,这是一种数据量极大,冷热很不均衡的数据,在几百万的用户级别就占用了近 10 GB左右内存,让 Redis 变得难以应付。应对这种类型的数据,可以用普通存储 + 缓存的方式。
如果用对了地方,比如在小而热的数据情形,Redis 表现很棒,如果用错了地方,Redis 也会带来昂贵的代价,所以使用时务必谨慎。

要统计 Redis 中以某个字符开头的 key 的数量,可以使用 SCAN 命令结合通配符。具体步骤如下:

使用 Redis 客户端连接到 Redis 服务器。

输入 SCAN 0 MATCH prefix COUNT 10000 命令,其中 prefix 是您想要匹配的前缀,10000 是一次最多扫描的 key 的数量。 0 表示从 Redis 数据库中第一个 key 开始扫描。如果您需要查找所有的 key,可以将 COUNT 设置为一个很大的值,比如 1000000。

Redis 会返回两个值,第一个值是下一次需要传递给 SCAN 命令的游标,第二个值是一个字符串数组,表示匹配到的所有 key。将第二个值的长度即为以 prefix 开头的 key 的数量。

例如,如果要查找所有以 user_ 开头的 key 的数量,可以执行以下命令:

SCAN 0 MATCH user_ COUNT 10000

Redis 将返回类似以下的结果:

1) "5"

2) 1) "user_1"

2) "user_2"

3) "user_3"

其中,第一个值 5 表示下一次扫描的起始位置,第二个值是一个字符串数组,包含了所有以 user_ 开头的 key。如果需要知道匹配到的 key 的数量,只需要统计第二个值的长度即可。

注意,由于 SCAN 命令是逐步扫描整个数据库的,所以在大型的 Redis 数据库中,执行这个命令可能会消耗较长时间和大量资源。

1、执行如图是命令,查看redis服务是否启动。

2、执行命令“redis-cli”进入redis命令行界面。

3、执行命令“dbsize”。

4、执行命令“flushall”刷新清除。

5、执行命令“ keys  ”进行验证redis是否为空,可以看到redi数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34011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9
下一篇 2023-07-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