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正常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是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
人常常追求身体健康,注重生理卫生,可是常常忽视心理卫生。心理卫生是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能保护人的身心健康,能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每个人从出生到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都不能不讲究心理卫生。就像德国的心理卫生学家卡尔·赫希特所认为的:讲究心理卫生应该加强脑力和创造能力的系统锻炼,注意社会条件的最佳化,消除劳动和空闲时的单调无味,不要提出过高或偏低的要求,避免神经系统的超负荷,目的在于能处理好和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挫折。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而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它是关于保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和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横向上,心理健康是一种既自我快乐又适应环境的心理状态,两者相统一。纵向上,两者相统一的结果有着不同层次: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良好的适应状态,即感到精神愉快,能有效地对付各种心理压力;三是高心理效能的理想状态,即人们在智力、道德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潜能。
心理健康与个人的身体健康、工作绩效、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关乎着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而个体心理卫生目标是维护与增进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也成为精神卫生,它是关于保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卫生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培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 *** ,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问和工作,或指心理健康的状态,是与生理卫生相辅相成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心应从防治心理疾病转到增进心理健康,从服务于少数人转到服务于全体人。
心理卫生价值核心就在于它的完美心理调节和发展健全个体和社会的功能。我们对心理异常与心理问题的正常态度应包括:心理异常与心理问题是常见现象,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成长中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其基本上可随成长而康复。心理问题是可以预防的。心理问题是可以治疗的,尽管康复是缓慢的。心理问题并非是令人羞耻的。心理问题其实质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所以我们应关爱精神病人。
对于个体一生发展的心理卫生我们可采取基本策略: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心身发展规律和特征;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以每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课题为工作重心;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一个真正明智的人,会紧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他人。你的钥匙在哪里?在别人手中吗?快去把它拿回来吧。面对困难我们要做到12字: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愿我们时刻拥有感恩、自强、快乐、成长之心。
我国的心理卫生工作尚未受到社会上应有的重视,致使人们比较重视生理卫生,而忽视心理卫生,甚至有少数人还没有听到过心理卫生这个词。在不少人的观念里,讲究卫生只限于房间清洁、衣服清洁、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换句话说,讲究卫生就是搞好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心理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讲求心理卫生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良好的心理特征
3、建立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感
4、有规律地生活
5、健康的身体
6、良好的自我意识
最后,个人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将以难以想象的方式影响你周围的人。 运动虽然可以改善体质和幸福感,但是精神卫生的投入不仅可以改善自己的心理和情感健康,还可以帮助改善家人,同事和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