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

不论,第1张

不论 格律诗词中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什么意思?

格律诗词中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什么意思?一、格律诗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一种简单的记忆方法1、格律诗有四种基本的句式,例如五绝四种:◎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

又如七绝四种,七绝是在五绝前面加上两个相反平仄的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知识点:有时候平仄会用这种符号表示: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加【仄】、◎表示原来是仄,但是也可以平,【平】、⊙表示原来是平,但是也可以仄,这种可平可仄的字,有时候用“中”来表示。

2、二四六分明句中有的位置是必须平,或者必须仄,一般是在二四六的位置,例如江风吹破小桃红,南国烟光细雨中。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春事不因人事改,早寒天气古行宫。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大家看前两句,江风吹破小桃红,南国烟光细雨中 。

有下划线的字,对应的平仄,都是诗谱中必须平或者必须仄的。

这叫做:二四六分明。

3、一三五不论有的位置是平仄都可以,一般是在一三五的位置,大家看第二句 , 南国烟光细雨中 ,◎仄平平◎仄平。

一三五对映的字,是南、烟、细,诗谱中一、五南、国)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个字,烟,诗谱中是必须平的,这里就不能仄,所以说这个口诀不完全正确。

二、机械套用是错误的,不能完全诗谱中的四种句式不完全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有的句式“一三五不论” 是错误的上面讲了“◎仄平平◎仄平”第三个字就必须是平,但是这种句式有一种变体,就是孤平救拗,“◎仄平平◎仄平”可以变成孤平救拗句式“◎仄⊙平平仄平”,这样三是可平可仄的,但是五是必须平的,因此这种句式“一三五不论” 是错误的。

同样另外2种:⊙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第五个字都是必须平,或者必须仄,是不能“一三五不论” 的。

注:还有最后一种 “⊙平◎仄⊙平仄”,第五个字如果是仄,叫做半拗体,是允许的。

2、有时候“二四六分明”也未必。

格律诗中有不少变格和拗体,1)变格:例如◎仄⊙平平仄仄有一种变格是:◎仄⊙平仄平仄,就是第五和第六字的平仄颠倒,古人叫做鲤鱼翻波,《寄令狐郎中》唐代: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第三句,休问梁园旧宾客,◎仄⊙平仄平仄。

可见第六字是平,不是仄。

如果按照基本句式◎仄⊙平平仄仄来说,第六个字“二四六分明” 未必。

如果按照变格“◎仄⊙平仄平仄”来说,“二四六分明”也对。

2)拗句,另外还有拗体如唐代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三句,的基本句式是:“⊙平◎仄⊙平仄”,但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变成了“中平仄仄仄仄仄”,第六个字原来应该是平,结果是仄,所以说“二四六分明” 未必。

结语格律诗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一种不完全准确的记忆方法,因为格律诗比较严格,所以用这个口诀来写诗是万万不可的。

不过用来对对子,还是可以的,有些对联没有格律诗这么严格。

但是要注意的是,一般的五言和七言联也是按照格律诗严格来做的。

比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对联基本如此,下面这几幅对联中的五言七言就是格律诗的句式: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金圣叹)直上青天揽明月; 欲倾东海洗乾坤。

--(徐悲鸿)地出灵泉润海表 净地何须扫 天生石鼓镇闽中 空门不用关 --(福州鼓山)@老街味道

这个问题看起来好象是要求回答音韵平仄的问题,于是,几乎所有的回答者都在竭尽所能地讲平仄音韵。

然而,如果孤立地只讲平仄,是无论如何都说不清楚的。

因为诗的三要素是句式、节奏和音韵,三者是互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是可以互动互变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得很明白:“异音即平仄,平仄交替产生节奏。

音和谐而有节奏,方为对联之韵“。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和谐呢?比如说人在走路时,两条腿交替往前迈,两条手臂却要反向交替摆动,这便是动作的和谐。

舞蹈艺术的和谐亦源于此。

又比如音乐的和谐,高八度和低八度是和谐的,和弦多咪嗖是和谐的,节拍相符是和谐的。

又比如绘画艺术,同类色是和谐的,对比色是不和谐的。

但有办法使之和谐,方法有3种:用中性色间隔、改变大小面积、用同一颜色掺和,使两者色性趋同。

同理,音乐、舞蹈也有办法使原本不和谐的变为和谐。

诗词对联当然也有变通的办法。

再来谈一谈节奏,诗词是可以读的,读时有快慢轻重顿挫强弱,就是节奏了,说话也得有节奏,才会听得舒服、清楚、明白。

主持人华少故意搗乱逗趣,打机关q似地说广告词,反其道而行之,通常会很难听明白,也很不舒服。

节奏可以参考打击乐的节奏谱:嘣嘣嚓嚓、嘣嚓嚓、嘣嚓嘣嚓……乐谱中用F表示强音,用P表示弱音。

嘣是强音重音,嚓是弱音轻音。

FFF表示最强,FF表示次强。

在4/4乐谱的1节中,有4拍,依次是强-弱-次强-最弱。

进行曲是2/4节奏,1强1弱交替进行,中国乐理称一板一眼。

3拍的华尔滋则是强-弱-弱。

中国乐理称一板两眼。

板眼还是蛮多的。

律诗的理想节奏叫马蹄韵,尤如马的前后四只蹄子,两两交替踏动。

平仄与节奏结合起来,五律的五字句为:平平/仄仄/平,也可以为:仄仄/平平/仄,还可以移动节奏点的位置为:仄平/平仄/仄,或者:平仄/仄平/平。

七律的七字句只是在五字句的后面顺延,于是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是非常遗憾,当诗人立意、为境、造句、遣词、择字的时候,往往很难达成马蹄韵句式,于是不得不做些变通,但在节奏点位置上,必须恪守上述格律规则。

本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2、4、6字是节奏点,第7字也是节奏点。

如果把567当作1个节奏,第6字可以不当节奏点。

节奏点的平仄是不能变的,其它的地方,您家随意!这就很自由了。

就象懂得了交通规则,才可以更自由地驾车一样。

并不因为交规而寸步难行。

做人遵纪守法,也是这个道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您家就可以非常愉快地自己编排平仄句式了。

但又必须强调一点,在一个五言句中,不允许只有一个平声。

否则就犯了孤平的大忌。

也就是说,五个字的平仄分配,最好是二、三开。

七言句以此类推。

又由于节奏要求,可以允许连续3个平声或仄声,但绝不允许连续4个平声或仄声。

原因是在两节之内,必有变化对比。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作对联,拟上联的时候,必须恪守上述格律。

对下联的时候,如果严格与上联对仗,就叫工对。

譬如上联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下联就是:平仄/仄平/平仄/平。

如果实在办不到,也可以:X平/X仄/x仄/平。

X表示可平可仄,前提是不要犯孤平。

但这就不能叫工对了,这叫粘对。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马承五教授,在讲近体诗格律时,特别强调了一句话:近体诗必须要粘对!律诗的句式应该很明瞭,总共8句。

两两为联,因有4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但是,真正的对联,不仅平仄音韵对仗,词性还得对应。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虚词和词组的词性也要对应。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对联,词性不对,就不能叫对联。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就是两幅对联,首联和尾联可以不是。

但这个格律规定在初唐时并不明确,初唐的王勃的五律、杜审言的五律,有首联是对联的,请见附图1、2。

甚至盛唐的杜甫的五律,也有首联是对联的,请看附图3。

可见近体诗的格律也是有变化的。

交通规则和宪法都可以修改,何况近体诗的格律异动呢!但不管怎样,律诗必有两幅对联,再加首联是对联也行。

毛泽东的律诗里,颔联和颈联都是对联。

《红楼梦》里,曹雪芹借香菱之口,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绝句又可称截句,是截取律诗的4句2联,可以用对联,也可以不用。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句起承转合,意趣妙绝,没用对联不也非常好吗?不以辞害义,乃诗文之精髓。

用上述诸法则,对照检查核实诗圣杜甫的所有诗,都可以天衣无缝。

“诗是吾家事“的杜甫,其祖父杜审言就是初唐著名诗人,玩格律的高手。

但若对李白的诗,就不完全对了。

因为李白是东亚碎叶城生人,又没有参加过唐朝的科举考试,或许没仔细看《官韵》,看过了也不太在意。

虽如此,李白的大多数诗词,仍然遵守着格律平仄规则,太白是聪明人。

聪明的学霸做学问,又快又好,可至于神品。

呆子却非要扳倒树捉八哥。

李太白的《忆秦娥》词,长吟远慕,开百代词曲之祖:“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是不是抑扬顿挫,平仄交替似春秋代序?是不是一唱三叹,节奏轻重如潮汐推涌?是不是华丽精巧,句式优美如仙子临凡?美伦美涣,沁人心脾,言有尽而意无穷。

为什么要弄这么多格律规则,刻意设置困难障碍呢?这就是诗的美学了。

不如此,不能显出能力与美观,无限风光在险峰,唯如此,才能彰显均齐的美、平衡的美,对称的美。

正如杂技表演的动作难度越大,越能令人叫绝,让人惊艳一样。

美学是研究文艺的哲学,又叫艺术哲学。

可参看黑格尔的《美学》(Esthetics)。

古希腊也有韵诗及抑扬格,在追求美感的人性上,中国人和洋人是相通的。

黑格尔说:审美判断决定美和美感。

于是有众多不尽相同的审美判断,以及美和美感。

诗与词虽异,其形貌不同,然其意趣一也。

知此,方为悟者达者,可以不惑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609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