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比起我平时的文章来说可能略大了。一般我比较喜欢选取一个小的事件/角度,然后深层地分析其背后原因。但是最近我看到职场群里看到小伙伴们频频提到这个问题,加上我当时找工作也考虑过一样的问题。同一个问题几年内反复被提起,说明它的背后一定有被讨论的价值。
这次我尝试换一种风格,从一个大的标题入手,然后根据自己的经历将它进行切分和举例说明。我会分享自己的经历,也会给大家分析一下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利弊,以及什么时候去大/小公司比较合适。我无法保证我的这一篇文章可以涵盖该问题的方方面面,也无法确信我的个人看法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过有一点可以拍胸脯的是,对于我的想法我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的职业背景和计划
在没在德国工作以前,我在中国就职(包括实习)过几家大公司,比如奥美,保时捷,新东方,我也在一个20多人的外企小公司工作过。当时,我就比较过国内的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异。之后硕士毕业,在德国找工作时,我的首选目标是入职一家大公司。
为什么呢?因为刚毕业的人对这个社会还没什么认识(虽然有些国内的工作经验,但在德国还没有),所以我想让大公司发挥它的平台优势,让我跟着在里面一起成长,然后之后内部转岗或者外面跳槽都比较方便。但是很可惜,我没有找到愿意招我的德国大公司,最后去了一家小公司。
为了避免歧义,我暂且对大公司和小公司来个粗暴的界定:按照人数,如果超过500人就为大公司;50人以下为小公司。
我在德国小公司的体验
我们这个小公司也比较特别,虽然规模小,但是全球都有办公室且经常互相通话一起做项目。在我们德国的办事处,我们从一开始的5个人到现在的30多个人也就用了短短三年多。
我对这家小公司的态度是经过变化的,有一段时间我觉得它很不适合自己,也有一段时间非常感谢它给我的历练。为什么觉得它不适合我呢?首先,我不完全认同企业文化,或许说老板的个人文化。举个简单的例子,老板喜欢在和员工开会时,自己带着电脑一边听员工讲话,一边低头处理邮件。这样的后果就是,员工常常觉得老板都没有在认真听自己的讲话,问了一个问题,要等到老板把邮件写到一个段落以后才能得到答复。说得直接点,员工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这样的个人文化渐渐影响了整个企业,就像身上长了一颗毒瘤一样,扩散的速度很迅猛,摘除的过程却很艰难;其次,小公司不分国家,它们的规章制度不完善且加班严重。很多企业制度一开始都是没有的,都是事情发生之后慢慢加上去的,当然现在已经比5个人的时候规范多了,但是当中的过程就不多说了;最后,也是我个人很看重却比较缺失的是,企业培训少。在我们公司,如果你想要做新的东西,那十有八九需要自学。公司能给你帮助的就是提供个在线课程平台的学习卡,你可以去看视频。有任何问题你可以私下找有经验的同事问,系统和全面的培训几乎是没有的(除了为了赢一个非常大的项目又缺乏某种知识时)。
我可以在这里给大家列上几十条小公司的弊端,但是我必须承认,我对它也非常地感恩。如果有必要,我也可以同样给它列上几十条好处。首先,小公司敢用人,敢试错。我当时招聘的时候既没有德国的文凭,也没有德国的实习经历,大公司不敢用我,但小公司就愿意给我一个机会试试;其次,我在小公司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内部转岗。我原先做的是ITSales,之后遇到瓶颈,我和老板协商后,第二天他就给我找到了新的团队,调去做了IT项目咨询。放在大公司,我敢打包票内部调岗没有几个星期是不可能的。接着,我在小公司尝试了很多不同的项目,比如在我往期文章中提到过的,给德国公司微信培训、设计过网站;也比如接下去会分享的,我替公司做过企业收购(M&A)、软件交互原型设计、甚至给公司提出内部装修方案等等。虽然项目千奇百怪,过程很艰辛,但如果没有这家公司的历练,那我也就写不出精彩的文章,也无法预判我个人的兴趣点和以后的发展方向。
所以,我其实对这家小公司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我们中学时期遇到的特别严厉的班主任。你在她手下没有自由,甚至大气也不敢出,但成绩上倒也进步了很多。
我眼中的德国大公司
虽然我进的是德国小公司,本来对德国大公司什么没有发言权。但是自从做项目以后,每个星期我都有一半的时间在奔驰,所以通过观察和体验,我也能琢磨出一些门道。加上老胡去的也是一家大公司,通过他的转述以及和他同事和领导的接触,也加深了我对德国大公司的理解。
据我的观察,大公司最好的有两点,一个是我之前就提到的的平台优势,还有一个是时间和福利。平台优势大家可以理解为名校光环,就像进了一个重点大学一样,大学里同辈老师们藏龙卧虎,也可以借助各种供应商拿到优质的资源。比方说,老胡去年就参加了很多课程。他们公司每周都会显示下一周的培训课,有的培训课是外面聘请的专业讲师(例如性格点评),有的是自己公司的员工自发授课(例如外语/技能类),每个员工一个月可以选择不超过4节培训课,重点来了:参加这些课都算工作时间内的噢!这个让我羡慕嫉妒恨,我们公司唯一的外聘老师培训课是——给外来务工者上的德语课。其次就是每周一次的民间组织,主题多半是程序员同事给我们分享编程知识。
至于时间和福利,这个真的就是大公司的长板了。大公司一般不用加班,或者加班可以用休假来抵偿,确保了私人时间。另外,大公司通常有30天假期,加上平时加班换取的,一年有可能达到40天以上;但是我所在的小公司只有20多天假期,加班不可以抵休假。这就导致了我如果想和老胡一起休假,就要拼命攒假期。而且,小公司也是不可以直接休假1个月的。事情多等着人干,一般给你两个星期就差不多了。捂着脸说句实话,我的领导和同事们多数只休一个星期。我申请两个星期,心里有时是挺忐忑的。至于福利,大公司可能提供13薪,圣诞节还有单独的钱,有些还有员工分红,所以加在一起很可观。不过,小公司平时的薪水也是不低的,毕竟小公司就靠薪水来竞争人才了。
说完了优势,我们聊聊大公司的弊端吧!毕竟一半的时间和他们共事,各种缺点也算是看得比较清楚了。首先,大公司的内耗严重,决策慢。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到了一个决策比开发还慢得多的阶段。通常客户那边两个星期才能做一个决定,但是我们的程序员团队只需要4天就开发出来了。速度差异之大导致了我们需要反过来push客户出一个决定,但大家也知道被逼出来的决定往往不是深思熟虑的,效果欠佳。当我在和客户开会时,经常遇到开三小时冗长的会议并且毫无进展的情况。A说A的看法,B起身反对,C说A和B都不对,D说这个会议没有E无法决定,A说E在休假,两周后才回来,ABCD都说感谢大家参与我们两周后再见;其次,大公司一个萝卜一个坑,晋升空间相对小。这点我在国内的大企业也感受到了,普通的Sachbearbeiter很多,长年累月地处理同一件小事,走一样的程序。有的人已经把这个程序摸得滚瓜烂熟了,所以剩下的时间就在玩微信。严格来说,这也不能算是弊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一颗蓬勃的事业心。但是如果你期间恰好买了房,又恰好有经济压力想升职加薪的话,你的职位不一定能让你的老板看到你的价值,也就不一定能给你升职加薪。更不用提,如果在国外,管理层聘用中国人的机会更少,得要工作上更突出才会有优势。接着,大公司规章制度太繁琐。我就见到一同事为了办理美国签证,花了六天才到从公司其他部门的同事那敲到了章,这反复跑腿的时间加起来估计都够我出一篇文章了;这事要放在我们小公司,别说去美国,就算是登月,一天就给你手续办妥了。大公司,成也成在“规章制度健全”,败也败在“规章制度太健全”。
如果非要把大公司和小公司放在一起对比,那么一般来说会呈现这么一种趋势:大公司专业不灵活,小公司灵活不专业;大公司制度全培训多内耗重,小公司没制度培训少速度快;大公司文化包容性强,小公司全靠老板传承;大公司给你生活品质,小公司给你生存技能。
何时去大公司,何时去小公司?
上周的职业沙龙中我们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周强先生当时提到了一句:“一般留德华们都想走这样一条路:先大公司,再小公司,最后创业。但事实上,大部分人走了另一条路:先小公司,再大公司,然后彷徨着要不要创业?”
我认为在选择大小公司的时候,男女性别因素也应该被考虑进去。不是因为我对性别差异对待,而是女性怀孕生子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在德国,婴儿出生以后的第一年妈妈们普遍是在家的,有些想要保全岗位选择第二年就回去上班,有些则等到第三年。理想化的情况下,我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妈妈还是去大公司就职好。因为时间多,有些公司还提供幼儿园,方便妈妈们照看孩子;而小公司太累了,就算孩子有人照看,对妈妈的精力和体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竞争那么激烈,很可能业务抢不够年轻的同事,回家面对孩子还有内疚感,这个体验久而久之就很不好了。
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倒推,那么对女性而言,最佳的去小公司的时间就是毕业后到怀孕前的这段时间,趁自己年轻精力旺盛,可以锻炼一下自己。尤其是如果你搞不清楚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那么直接去小公司报道,他们会把你1个人当作N个人来用。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成本,找到自己感兴趣且有天赋的地方。
至于男生,因为没有这段特殊时间,所以考虑的时候可以更灵活一些。如果一毕业就能找到大公司,那可以首选大公司,在里面工作个几年,之后遇到瓶颈也可以用大公司的身份跳槽一家小公司做个管理层。小公司给的待遇是可以PK大公司的,只是你的时间会被消耗不少,那这个时候就要权衡一下利弊了,如果单身也许时间没有职位晋升来得重要;如果有家庭要搭一把手可能就要先为家庭考虑。我的客户就是这样,虽然企业福利已经不错,但是家里两个小孩,找不到保姆(德国好的居家保姆难找),最终他只好全职转兼职,在家帮忙带孩子。
除了个人的家庭因素,有时候性格也挺重要。有的人就不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只想求个安稳,那在能去大公司的情况下,他可能从来也不需要考虑去小公司。不过就业市场瞬息万变,没有永远的安稳。大公司虽然看似稳定,但是如果碰到裁员(比如这次的新冠疫情),你就会显得比较被动了;但如果你在小公司,且公司能撑得过去,会不会被裁员好歹也要看你和老板的关系以及对公司的贡献。
总结
一言以蔽之,大公司可能适合90%的人,小公司则只适合50%的人。想去什么公司和能去什么公司是不一样的,想好你的策略,是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想体验,还是只想去大公司。然后看看市场给你的反馈怎么样,选你手里拿到的最好的牌。
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估计不只是中国和德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而且不限年龄段。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在做一件事情前会在两个选项里反复思考,仿佛自己都可以随意选择似的,但最后发现这两扇门并没有都为自己打开。不过这不是消极的,总是为选项困惑的人说明了两点:一个是TA或许实力不凡,跳一跳两个都能拿得下;另一个是TA也喜欢思考和比较。我有一个从小长到大的好朋友,每回见面,总是TA听我诉说我的困境。有一次我实在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好像每次都是我有问题,你都没有说过话,是不是我很没用,总是不会做选择?”我的朋友当时回答说:“因为我不像你,总是可以选择。”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我,纠结于选择的人,比起没有选择的人是幸福的。或许最后没有拿到首选,但是定的目标大总比目标小好,所以我鼓励大家去纠结和思考,这个过程是成长的一部分。
另外,因为疫情原因和国内发展的迅猛,很多小伙伴不仅在德国职场上做打算,也在回国和留德之间考虑。有些群友也会愿意敞开心扉和我聊聊,很感谢你们的信任,虽然我无法直接为大家选择,但是我也很愿意share一下我的看法,并且会每隔两周给大家提供一些中国和德国的招聘岗位,方便大家早做打算。>
昨日今晨,任正非忽然间又成了车圈的热门话题。
从昨天下午开始,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开始流传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
其中三点重要决定中第三点赫然写着“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而文件的签发人署名为任正非。
一时间,无数网友对任正非这一严正表态感到既敬佩又惊讶,敬佩于华为坚持深耕技术的决心如此决绝,惊讶于任正非竟凛然至此愿意为了坚定军心而清除风言风语者。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缘由能让任正非如此震怒?在严厉重申不造车之后,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定位就真的注定成为技术的供应商了吗?
空穴来风,事出有
这份流传的文件性质是EMT文件,EMT指的是经营管理团队(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华为的EMT成立于2004年,由董事长、总裁及6位分管不同领域的副总裁组成。华为EMT构成群体决策的民主机构,在华为拥有最高决策权。
而在这份编号2020007号的华为EMT决议流传之前,11月25日,一条标题为“汽车基金路演华为汽车速记”的微信聊天记录在不少微信群中流传。
聊天记录称,最新近况:车已经造出来了,明年底上市。不同于手机,传统汽车有巨大的既得利益链,上汽一汽是共和国长子,十几万人的就业。华为定位中国的博世,长安是打手,未来都会合作。长安新款,除了外壳车轮电芯(宁德)座椅外都是华为的,为了避免成为靶子披了长安新品牌的皮。三年保护期内长安等于华为。
此聊天中提到的与长安的合作,指的正是大事君此前探讨过的长安携手宁德时代、华为联合打造的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详见文章:“姗姗来迟的长安高端品牌,竟然拉来了这两个世界级帮手”)
此前的文章中,大事君也曾提到过,“这场三大领域头部企业的联手并不是简单的产业链合作”,在这个全新品牌的关系中,宁德时代和华为的地位并不是传统的供应商,更有可能在决策上影响品牌的发展。
而群聊中流传的这段速记,更是直接指出,除了外壳车轮电芯(宁德)座椅外都是华为的,华为是披着长安的皮为了避免当靶子。也就是说在携手打造的的新品牌当中,华为已经掌握了动力、底盘、变速箱以及车机系统等核心技术。
但是,在2019年上海车展演讲时,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明确表示: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这段不知从何而来的速记,无疑是在给华为打脸,又或者说是在造谣。
是打脸还是造谣?
流传的EMT文件中指出,其实早在华为董事常委会决议2018139号《关于应对宏观风险的相关策略的决议》就已经明确“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方针。
其后,华为多位高层在公开场合也多次申明华为不造整车。
按照当前媒体公开的资料,华为当前在汽车领域的主要动作包括,联合数十家车企成立了“5G汽车生态圈”,以及发布涉及自动驾驶和电动车辆驱动电路的多项专利等。
关于聚焦ICT技术方面,华为目前是肉眼可见地稳步推进,但是真要说华为已经掌握了三大件的技术并且付诸行动,目前尚未有明确证据可以证明。
此外,这份流传的EMT文件的发布日期,写的是2020年10月26日,也就是说,在一个月前就已经有某些引子触动任正非作出了严正表态,只不过是因为今日群聊中又有新的风言风语兴起,于是华为再次将这份文件放出来以正视听。
而且在这次重申不造车的决定当中,任正非除了明确表明要扫除动摇军心的异己之外,还进一步公开了关于ICT技术相关业务的人事调整。
其中包括:
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IAS 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同时任命汪涛(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为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成员。
重组消费者BG IRB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将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的投资决策及组合管理由ICT IRB调整到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任命余承东(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在华为的ICT业务组织架构中,原本有三大BG和两大BU。分别是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 和 Cloud&AI BU(云业务)、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而在今年年初, 任正非亲自签发公司文件,Cloud&AI升至华为第四大BG,由侯金龙担任Cloud&AI BG总裁。此后,王军领导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为华为内部唯一的BU部门。
最新调整前的华为组织架构图(注:BU即业务单元business unit、BG即业务组business group,IRB即投资评审委员会Investment Review Board)
而这次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IAS 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无疑是让余承东亲自担纲,进一步提升ICT业务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核心地位,也表明了未来华为在汽车技术领域的关键方向。
不做手机,不做电视,也不造车?
当前,能看出华为造车的端倪的确不明显,而且若文件真实,任正非如此严厉的表态无疑是整个华为拦在了“上车”的车门前。
但就真的不可能见到华为造的车吗?倒也不能下死结论。
2002年,徐直军安排前华为人张利华准备一份手机立项材料,汇报给任正非。会上,张利华对任正非说,华为的3G设备只能卖一次,但是消费者一年会换好几部3G手机,中国有好几亿手机消费者。华为应该尽快立项3G手机!否则会失去巨大的市场机会。
但是,由于此前在无绳电话产品上的失败,任正非对手机这类终端产品长期提不起兴趣,于是拍桌子发怒道,华为公司不做手机这个事,已早有定论,谁又在胡说八道!谁再胡说,谁下岗!
所幸当时有陈黎芳站了出来,她指出,虽然华为要做手机业务会非常吃力,但这件事绝对是一件高投资,高回报的事情。因为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手机业务能面向全世界的消费者,所以这个市场绝对是潜力无限,未来会越来越红火。
其次面对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积极地去解决它,而不是去逃避。人类的进步不都是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吗?
正是她的这一番话触动了暴怒的任正非,才有了后续华为兴盛的手机终端业务。
此外,2018年开始,华为进军电视行业的消息就接二连三传出,不过,对此华为方面回答:“我们不做传统电视。”
其后,余承东在上海举行的华为HILINK生态大会2019上再次表示,“我们不做电视机,传统家电坚决不做。我们做4K高清电视机芯片,也会和合作伙伴做些带屏的家电设备。”
于是,华为推出了“智慧屏”,并强调“智慧屏”并不是智能电视,而是比智能电视还要更加智能产品。
在造手机上这件事上,同样是任正非的亲自表态,最后尚且仍有可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而在电视这茬上,华为只是表示不造传统电视,于是搞了个更高级智能产品,有人说这只是电视换了个名字,但占据的仍然是电视的市场。
所以回到造车这件事上,首先聚焦ICT技术这方面华为的确是在踏实进行中,但是尚且不能完全排除制造整车的可能。
或者以后汽车会进一步从工业产品转向为科技产品,又或者将来会有比陈黎芳更加大胆不怕被调离岗位的人。
一言以蔽之,华为并非一言堂,任正非也并非绝对正确。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这个话题涉及职场的日常管理和人事调整使用的问题,比较敏感,但也确实是日常最常见,最普通也最现实的职场管理问题。
首先说,要建立起基本的末位淘汰制度,在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和明确管理规章制度的时候,就要把这一制度这一规则向所有人公开宣布达到人人皆知,也就是所谓的有言在先,形成集体的共识并人人遵守。
其次,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并运行科学,准确,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职场内所管辖范围内的每一名人员的日常工作绩效,行为表现等等记录在案。做到条理清晰,事实准确,记录无误。这样可以为年底科学决策定论提供准确的详实的客观的依据。
第三,年终总结鉴定时要充分考虑每个人全年表现情况。结合个人的意愿和管理者的管理艺术综合考量,最终做出淘汰的决定。达到符合基本事实,符合个人发展,符合集体意愿,最大限度兑现承诺又减少矛盾。
希望回答能帮助你,请采纳!
零基础学it好不好入门你试一下啊。这是因人而异的,就像小马过河一样,你去问谁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验。
反正现在网上的it教程一大堆,只要想要一搜就能搜得到,都是零基础入门的,你跟着学一下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在职场中领导让自己换岗位的话,可以这样应对。
首先就是要思考一下,领导为什么让自己换岗位,所换的岗位对于自己而言,是好一点的还是坏一点的,凡事都有相对性,对于自己而言,换岗位不一定是坏事情,所以要先思考一下,领导为什么要让自己换,所换的岗位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性质。
接着,考虑清楚之后,发现所换岗位对于自己而言,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那么自己就欣然接受,并且开始制定新岗位的目标和计划,着手认真工作就好了;倘若发现自己所换的岗位对于自己而言,是一次糟糕的选择,那么可以先尝试跟自己的领导协商,看看能不能不换,必须选择的话,就努力尝试一下,就当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了。
当然,大部分时候,领导让自己换岗位都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自己面对的时候,先要控制好情绪,让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知道,工作都是大同小异,有时候越难的事情,反而会越让自己进步,所以心态上要积极面对。大不了就辞职不干,找一份新的工作也不是什么难事。
1•主要负责内容就如招聘内容所说,实际工作内容与其相差无几;
2•一般来讲英语要求不高,几乎用不太到,还需看你应聘的的是公司的几级机构,如果是总公司的话,综合素质要求高一些,但是象二级机构的分公司或者下面的三级机构的中支的话,要求没那么高的;
3•设备调试一般包括常见的复印机,打印机,以及投影仪,扫描仪之类的,一般的视频会议中会有话筒线路,等都有使用指南,没有特别难的设备;
4•面试一般就两关到三关,主要就你应聘的岗位提些问题,绝对需要正装,太平人寿对这点要求严格;
5•太平人寿目前的工资水平比较一般,也就是福利待遇还有些吸引力,招聘提到的各项福利都会按时发放,你应聘的岗位转正后属于正式员工,人力资源的前景应该讲是不错的;
6•不需要做业务。但是不知道你应聘的具体哪家分公司抑或总公司,有的分公司当年终任务无法达成时,会号召(当然这个号召是强制性的)后援的内勤人员(就包括你应聘的岗位)帮助公司上保费,具体各家分公司情况不一。
总之,此岗位属于后援内勤,没有条线上的内勤辛苦,心水也较固定,但毕竟蛮轻松的,个人觉得比较适合想找份稳定工作的朋友,祝你好运!
当自己的顶头上司出现这个意愿的时候,自己可以选择立刻走人,千万不要逗留在公司,因为接下来可能会让自己的处境变得很尴尬。
人到中年面临被公司辞退,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自己最好做好一定的打算和准备。因为我自己就是从职场当中过来的,看到公司有很多人在进入40岁到50岁之后,就面临被公司淘汰的一个风险,有一些人为了委曲求全,甘愿接受公司各种各样的刁难,目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工作岗位。但职场上总会有一些个例,当公司选择要辞退员工的时候就发现,公司根本无法辞退,甚至还要依赖这位员工。
在我职场生涯中,就碰见过这样的一位高人,是我曾经在2010年入职的一家贸易公司里遇见的。
这家贸易公司主要做的是出口贸易,我当时进入这家公司也是做一个运营管理,但是主要做的是内贸,而我的对面做的是一个外贸的运营主管,这个运营主管年纪在40岁左右,已经做这个行业十多年了,可以说是行业老手。刚开始我认为对方只是年龄老而已,我和他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大的悬殊。
当然这只是一个自我的感觉,但到了后来我发现,这位老大哥确实牛逼得不行。
自己每天在公司的工作时间不会超过两个小时,而且把店铺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可以预测一个月的销售业绩,而且自己还可以动手写编程代码,可以提取店铺里面的订单。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项技能而已,这也是我在工作当中慢慢观察才发现的。这位老大哥平常也不怎么和别人交流,而且也没有把这些本领显示出来,自己只是做好自己的运营管理工作就可以了。
后来不知道老板的哪一根筋想错了,认为这个老大哥工资太高,龄也太大了,所以要把这个老大哥裁掉,于是就找这位老大哥谈话,这个老大哥当场就同意了,没有任何想法。只是听从公司的安排,第二天这个老大哥就迅速办理了工作交接手续,老板也直接从外面调来一个新的年轻运营直接掌管店铺。
在掌管店铺一个月之后这个店铺的运营整体效率比原来下降了一半,整个团队的销售业绩也随之下降。老板一看到店铺下降太多,又直接给老大哥打电话请求回来上班,并且在原来的工资基础上又加了不少。
总之,老板说了很多好话,也服了一个软,终于把老大哥给请了回来。老大哥回来一个月之后店铺的运营恢复到了80%。3个月之后,店铺恢复到正常状态,老大哥现在也依然在公司里担任店铺运营主管,但公司里面大大小小的领导也不敢再过问太多的事情,因为上一次的事情已经造成双方之间的矛盾,所以只能按照之间的默契往前走。
这件事情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人到中年之后一定要多有几项技能,可以让自己吃饭,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吃饭的技能就可以用上。职场生存同样也是一样的道理,多去预备一些技能,总之对自己来说没有任何坏处。
以上就是关于在德国找工作,到底是去大公司好还是去小公司全部的内容,包括:在德国找工作,到底是去大公司好还是去小公司、谁再建言造车就调岗!华为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年度如何实行兑现末位淘汰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