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雨:复盘投资bilibili的过程,谈谈我对社区的

王世雨:复盘投资bilibili的过程,谈谈我对社区的,第1张

王世雨:复盘投资bilibili的过程,谈谈我对社区的

险峰云起管理合伙人王诗雨分享了自己一步步说服自己投资哔哩哔哩的全过程,以及自己在实战中总结提炼的行业规则。

1.了解社区

其实VC的实战方法是很难抽象出来的,也没有哪本书能真正解释清楚,因为它是和每一个具体案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这次我想以哔哩哔哩为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投资互联网社区行业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第一次看到哔哩哔哩(以下简称哔哩哔哩)的时候,和大多数80后甚至70后一样,觉得d幕是反人类的。大家打开视频网站看剧,现在满屏文字挡住画面,应该会影响人的体验吧?这是我的第一个困惑。

我的第二个困惑在于对二次元文化的一些担忧。那个时候哔哩哔哩靠PC和APP生活,加起来只有三四百万,现在已经超过两千万了。但那时候,谁也无法回答它会是什么样子。

另外,当初在我们的理解中,基本上二次元人群等于漫画人群,漫画等于漫画。大家都觉得小孩子都看动画片,孩子长大了就不看了。以后和人人网一样。com,用户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流失,从而成为没有延伸的阶段性产品?

*数据来源:易观智库2015-2016年第二产业专题研究报告。

这些疑虑是真实存在的,无法摆脱,所以我在A轮和许仪(注:哔哩哔哩创始人)谈过,但我没有投他们。直到B轮我才投给他们。投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就像赌石一样。你的经历会给你更好的判断,帮助你赢。但就算你是老手,也不能保证百分百成功。

在B轮,我终于摆脱了困惑,说服自己投资哔哩哔哩。当时通过数据、事件解读、用户访谈三个维度打消了我的困惑。

第一个数据的维度:

哔哩哔哩是理性判断纠正感性判断的典型案例。在做投资决策时,我认为通常可以分为两大路径:一是理性判断,主要是收集各种数据和信息,然后进行解读,最后形成结论;另一种是感性判断,或者说直觉判断,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用户的角度去理解和感知产品。坦率地说,如果我只凭自己的感觉判断,我是不会投票给哔哩哔哩的。

但此时,从哔哩哔哩的商业数据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几百万的日活跃,还有评论数、d幕数、UP主活跃数。而且用户粘性极高,给我带来极大的投资信心。

事件解释的第二个维度:

哔哩哔哩的用户忠诚度凸显了其社区属性。在我们与哔哩哔哩进行尽职调查的时间点上,一家知名视频网站与哔哩哔哩发生了一些纠纷。结果,一群来自哔哩哔哩的粉丝到该网站的微博上发表各种言论,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这让我当时很惊讶,因为在互联网领域,你很少看到用户因为喜欢某个产品而主动维护,甚至有人联合起来反对其他产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哔哩哔哩不同于传统视频网站,传统视频网站更多的是面向社区,而传统视频网站相对来说工具性更强。

另外,过程中有一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当时哔哩哔哩的一个粉丝在评论里写了这样一句话:“希望哔哩哔哩能开通收费功能,我愿意出钱,让它不至于破产,以后还可以带着儿子一起去哔哩哔哩。”

通过以上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我感受到了视频社区和视频网站的区别,相信社区的形式会让哔哩哔哩成为互联网视频领域独一无二的平台。当时我脑子里反复思考哔哩哔哩和他粉丝的关系,真的觉得没有它我睡不着。

用户访谈的第三个维度:

经过大量的用户访谈,我逐渐理解了用户对哔哩哔哩的“喜爱”。我不是90后,也不爱看d幕,所以一直不是能特别了解哔哩哔哩的用户。后来,我开始去哔哩哔哩试图找人聊天,但我发现我不能进入它。每个人都在讨论这出戏的情况。我突然问,你觉得哔哩哔哩怎么样?根本没人关心我。

于是,我另辟蹊径,看了知乎上的相关回答,尤其是那些骂哔哩哔哩的。就这样,我添加了大约四五个人,其中一个是北美的用户,他被称为“哔哩哔哩·布莱克”。

通过微信和他聊了很多,我问他你是不是对d幕很厌烦。他说他有时候会看,有时候会选择关掉。你什么时候看?他说自己看这部剧的时候并没有太关注剧情,只是想看看别人怎么说。因为有些美剧天才会帮你把整个故事线串起来,甚至这个演员会把他和另一部剧里的对手演员发生的事情串起来。

同时,由于哔哩哔哩大部分用户都是宅男宅女,一个人看一部剧很无聊,d幕感觉就像虚拟的网络影院,有很多人陪你看。当我理解了其中的逻辑后,我打开哔哩哔哩观看我之前看过的这部剧,我真的觉得d幕很有趣。

事实上,一种人了解另一种人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交流。之前也投资过一个游戏公司,但是因为不怎么玩游戏,很难理解一些“大R”玩家突然充值10万进入游戏世界的行为。

后来我加入了很多游戏公会,发现这些人日常生活往往很丰富,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表达出来;在游戏世界里,他可以放肆的表现自己,充值10万,他就可以成为这个服务器的王者。他一上线就能受到其他游戏玩家的追捧,所以他在游戏里花10万元能得到的附加值是很高的,可能远大于他在现实生活中花10万元能得到的。

2.社区分类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社区产品,哔哩哔哩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抓住的一个机会。我发现产品和创意可以千变万化,但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好的社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要素上的——关系链和内容。创业者只要在这两条线上,把握好一条就能活下来。最终,这两种元素会演变成不同类型的社区。

比如微博就是一个以关系链为主轴,内容为副轴的混合社区。在微博中,你会关注吴亦凡和你的同事,所以微博包含了多维度的关系链,包括真实关系、次要关系甚至陌生关系。而多维度的关系会产生多维度的内容。可以通过微博看朋友的生活,时事新闻,一些娱乐花边,大V的社论。这种多维关系一旦形成,就会给社区带来强大的稳定性。

如果竞争对手想要超越你,吸引你的用户,那么这种多维度的关系就会像一条链条,紧紧锁住你的用户。因为一个用户在这方面有很多关系,如果他选择离开,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要抛弃很多原有的社交关系,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迁移成本,所以一个好的关系型社区是很难没落的。

哔哩哔哩、知乎和蜂巢是典型的内容型社区。你关注一个哔哩哔哩大师是因为他上传的内容,而不是因为他的外表或背景。而且这些用户因为内容聚集在这里,很容易形成一种氛围,比任何工具产品的粘性都要大得多。同时,由于用户在社区投入了精力、感情和时间,产生了评论、情绪和视频,这些都会转化为用户迁移的成本。

*此前,哔哩哔哩发布的17岁以下用户画像是主流。

回顾:哔哩哔哩6年的数据告诉我们第二人口的这些特征。

记得我在哔哩哔哩投资的时候,有一个用户评论一些“哔哩哔哩黑人”说:“虽然他们说哔哩哔哩不好也不坏,但是他们不是每天都来玩的。如果你能从后台调整他们的登录日志,也许这些人比其他人登录得更频繁。”

另一类社群是以关系链为主轴的工具社群。典型案例有微信,侧重熟人关系链,陌陌,侧重陌生人关系链。不用说,微信已经是巨头了。虽然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但我仍然认为它是一个强关系链社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如果去掉你关心的人的动态,包括朋友、亲戚、同事等。,好的内容其实比较少,尤其是原创。我一直认为,这也是微博“起死回生”的重要隐藏因素。正是微信在关系链和内容上的局限,成就了微博的一个转折点。

还有一个以看脸为主的陌生人关系链社区,也可以称为陌生人社交软件。我感觉这种类型的社区一般很难发展起来。一方面,其形成的用户关系链非常脆弱,用户容易流失;另一方面,其内容难以沉淀,用户难以产生粘性。

如果定位是陌生人相识的工具而不是社群,我觉得可能更好,因为工具的运营思路会和社群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工具来说,如果可以计算出用户获得和实现的ROI(投资回报率),就可以持续开发(通过购买数量)。

现在有很多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觉得可以大致把直播平台归类为陌生人相识的工具。但由于竞争激烈,能否持续获取低成本用户,控制ROI,对于直播平台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目前有创业者想尝试,抓住一个方向,找一个维度做社区产品。但如果选择的领域不够广,内容之间就会缺乏协同,用户访问的频率和粘性就会下降。换句话说,你没有把产品做垂直,而是把它做窄了。

3.社区培养

无论是什么样的社群,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才会爆发。比如知乎,2011年开始孵化,2014年才爆发;比如马蜂窝,从2009年开始做,做了很多年。所以尊重社区产品的“慢”规律是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在巨头众多,流量红利即将结束的情况下。

比如社区,就是我搭建的地方,大家可以随时来玩;而不是一节课,大家进来都得听我的。社区需要慢慢做好内容分层和调性处理。在一定时间内,量不大也会有优势。调性管理不好,有可能在更多新人进来的时候,产品就毁了。这是做社区的特点,短时间内不能靠砸钱来加速。

根据这些特点,如何培养社群,我分享两个规律给你参考:

第一条规则:一定要掌握社区发展的节奏,避免前期过度营销。

社区就像一个孩子。骨骼健康之前不要给他打激素。有的社区,前期调性很好,但是到了一定量没有突破,刚拿到很多钱,就开始疯狂打广告,买了一堆流量。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所以他们撑死了。

就像你盖楼,刚建好大厅,就邀请几千人来。结果大家只能待在大厅里,哪里也去不了。呆了两个小时,实在无聊,都散了。

这里有一个在知乎的正面案例,它是在每个领域,比如科技、金融、电影等,痛苦地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意见领袖和讨论氛围后,才开放注册的。就像盖了一栋楼,里面有一千多个房间。这个时候即使进来很多人,大家也会去不同的房间,各玩各的。

第二法则:关注用户的引导,跟风。

好的社区是随着用户不断进化的。比如在哔哩哔哩,一开始用户主要集中在动漫、美剧等。后来的鬼畜、音乐、舞蹈、游戏等。逐渐丰富起来。一方面吸引有这种需求的新用户;另一方面,老用户也带来了更多的相关粉丝,所以哔哩哔哩要做的就是顺应用户的习惯,开发更多的渠道,让内容去更好的地方,让用户更容易找到和观看。

所以你会发现,社区越大,越不可能定义自己的产品。越是大规模用户的产品,性能越简洁稳定,所谓“大道至简”。微博,一键可发;陌陌,产品上市前几乎没有变化;Aauto更快,很多产品变化都是在后台,所以表面上看,好像没变。另一方面,那些涵盖方方面面、一个列表就迫不及待包含十几个功能的复杂产品也做不了多少。

4.社区的实现

对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变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社区也不例外。如果你的用户还在爆发式增长,你最好不要过多考虑现金。因为团队的精力是有限的,CEO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你应该做的是利用快速发展的机会,把你的房子建得足够高,而不是忙着装修。

如果你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大的流量入口,通过科学的判断,发现用户增长遇到了一些瓶颈,那么你就要考虑变现的问题了。我理解改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去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开放自己的流量入口让别人来做。

我看到的比较成功的变现方式一般是第二种方式。现在知乎正在尝试帮他的用户做直播,发布,付费问答。哔哩哔哩也是,不开发自己的游戏,做游戏联运;它没有自己的电竞队伍,但支持其他队伍在上面玩游戏。也有一些有流量基础的社区开始直播。这些都是社区变现的有益尝试。

5.我的投资感悟

其实在研究和投资社区的时候,除了这些特点,我也看到了一些创业公司的共性问题,比如团队扩张,公司发展的波动,投资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接下来,我想和你分享一些想法。

我们在哔哩哔哩投资的时候,它的团队不到100人,现在可能已经扩大了10倍。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每一轮都会有一次大的迭代,拿更多的钱,请不同量级的人加入。

从0到1不仅是估值的扩张,更是人和团队的扩张。这不是简单的数学叠加。人数从0到100是一个层次的管理问题,人数从100到500,从500到1000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这里的管理升级包括团队的磨合,新老员工的磨合等等。

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我觉得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停下来整顿,而是赶紧跑。这和国家发展的原则是一样的。当GDP快速增长的时候,很多内部矛盾就在无形中化解了,因为大家的收入整体都在上升。

所以当业务增速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的时候,创业公司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整个团队将会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蛋糕越来越大。虽然人多了,但我的份额并没有减少。而是因为后来者的劳动增加了整个蛋糕的价值。相反,如果一个公司一直在犹豫,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因为这个蛋糕你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最后就变成了零和游戏。

作为一个投资人,我投资了一家公司之后,一直在告诉自己“要帮忙,不要捣乱”。记得之前有一篇硅谷投资人的文章,说要花大部分时间去管理被投资的公司。其实我并不完全同意这一点。相反,我觉得投资人不要管得太细,比如产品细节或者一些营销活动的策划。投资人的专长在于做出判断,而不是像咨询公司一样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问题。极端来说,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基本上应该是在掉钱的那一刻就决定了这次的输赢。当然,我不是说要把钱扔掉。由于投资阶段不同,对投后管理的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转载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投资人谈”(ID:touzirenshuo)。授权请联系出处,分享给先锋云起管理合伙人王诗雨。

注:阅读相关建站技巧请移至建站教程频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94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2
下一篇 2022-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