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蘧毛毛 刘皖媛
编辑 | 施智梁
苹果手机、苹果电脑已经成为市面上热销的单品,苹果 汽车 或将很快加入苹果公司的产品阵营中。
据中国台湾《经济日报》援引供应链消息,苹果首款电动车Apple Car或将于明年9月问世,比预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两年,台湾 汽车 配件供应商会在明年的第二季度提前为Apple Car(苹果 汽车 )发布做准备。该报道还披露,苹果公司一直在美国加州进行秘密道路测试,其中至少有数十辆原型Apple Car。
事实上,苹果的造车 历史 由来已久。苹果董事会成员米奇·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也曾公开表示:“如果乔布斯活着,他可能会开发一款 汽车 ——iCar。”而从2013年苹果正式推出“iOS in the Car”车载系统(后更名为CarPlay)以来,苹果进军 汽车 领域也已达7年之久。
近日,有媒体爆出百度正在考虑生产自己的电动 汽车 ,并已与吉利 汽车 、广汽集团、威马 汽车 等对可能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商议。虽然多方均未对此事正面回应,但是华尔街的热情已经被点燃,受该消息影响,百度股价连日大涨,市值也重回600亿美元。此外,11月16日,滴滴发布其与比亚迪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一切设计为网约车场景服务。11月26日,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联合推出“智己 汽车 ”,首轮融资达百亿规模。
此时入场造车, 科技 公司们打的什么算盘?
对于苹果造车,中国台湾《经济日报》还披露了更多细节。据报道称,目前中国台湾地区的供应链正在抓紧进行备货,以便于从明年第二季度开始为苹果生产Apple Car所使用的零部件。这些 汽车 零部件厂商包括和大、贸联、和勤以及富田等,后期名单有望继续增加。
这些信息点比此前媒体披露的苹果造车动向提前了许多。此前据供应链领域权威媒体DigiTimes报道称,苹果公司在美国正筹备建立 汽车 生产线,并已开始与全球 汽车 电子供应商探讨技术规格等方面的问题,预计到2024年到2025年Apple Car会正式亮相。
事实上,苹果造车并非新鲜事情,近年来也是频频传出各种动态,这与苹果的造车 历史 以及积淀有关。
一直以来,苹果凭借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建立了强大且相对封闭的iOS生态。在后PC时代,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前沿 科技 的潜力得到释放,智能网联成为了全球 科技 产业又一重要机遇,而智能 汽车 和自动驾驶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场景之一。苹果认为,从 科技 的一端接近电动化、智能化 汽车 并不是没有可能。
在iPhone成功后,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公开表示:“我们有平台去设计好一辆车,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打造一款 汽车 。 汽车 有电池、电脑、发动机和机械结构,iPhone上也有这些东西。”
苹果CEO蒂姆·库克也曾表示,智能化的电动 汽车 同手机一样是电子产品,只不过体积更大——而能将不同电子产品连接到一起,本就是苹果最擅长做的事情。而电子产品需要的软硬件,苹果也都有。
基于此,苹果开始在 汽车 领域多线并举,并开启了造车计划。
早在2013年,苹果就宣布进军 汽车 领域,并发布了“iOS in the car” 计划,做好了“上车”的准备,其首批合作伙伴包括法拉利、沃尔沃和奔驰,这也是苹果 历史 上首次把自己的软件搭载在其他公司的硬件产品。也是在那个时间点,“苹果要收购特斯拉”的传闻甚嚣尘上。
显然,苹果对于收购一家造车公司没有兴趣。2014年,苹果秘密筹划的“泰坦计划”浮出水面。资料显示,苹果最初目标是像Mac和iPhone一样,打造一款完全颠覆当前行业的产品:无人驾驶智能 汽车 。
为此,苹果公司开始到处招兵买马,吸引谷歌、奔驰、特斯拉等公司的专家组建了一支庞大的 汽车 研发团队。有统计显示,在成立后的一年之内,这一团队召集了千余名工程师参与,其中挖走特斯拉员工超过300人。与此同时,在2015年12月10日,苹果公司分别注册了“applecar”、“applecars”以及“appleauto”三个域名。
在2017年苹果公司第三财季的财报电话会上,苹果CEO库克透露了“泰坦计划”的目标,首度公开证实该计划的存在。库克认为自动驾驶是“所有AI项目之母”,苹果从核心技术的角度正在聚焦自动驾驶系统,但这一系统的应用不光是 汽车 。
然而,与“ 汽车 界颠覆者”的设想不同,苹果的自动驾驶 汽车 开发计划异常坎坷。“泰坦”的最初目标是研发能够无人驾驶的整车,但 科技 公司造车难度极大,谷歌X实验室也曾走过自主研发无人车的路线,以失败告终。苹果也是如此,多次团队分歧转变后,苹果“泰坦计划”以失败告终。
此后,苹果的 汽车 领域成果更多集中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方面。但在 汽车 自动驾驶系统研发上,相比脱胎于谷歌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依附传统车企通用的AI公司Cruise,苹果的表现也乏善可陈。今年初,苹果被爆出自动驾驶部门裁员190人,这也是自2018年8月前特斯拉高级工程副总裁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上任项目工程副总裁之后的首次大幅度裁员。
12月9日,苹果公司将其自动驾驶 汽车 部门移交给了人工智能部门高级主管约翰·贾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此前由道格·菲尔德负责的自动驾驶 汽车 部门数百名工程师团队也全部转移到贾南德雷亚的人工智能部门。
然而,苹果的造车之心并未死。根据DigiTimes报道,苹果正在与台积电联合研发自动驾驶芯片,同时这也是为Apple Car展开部署,该媒体还指出,苹果已计划在美国建造 汽车 组装厂。
苹果将采取怎样的形式造车?苹果自身能否支撑开发一辆 汽车 ?苹果提速造车有何目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还不得而知。目前来看,Apple Car或将于更早的时间问世。
科技 公司造车之风,并非今日才起。
早在2017年,戴森便正式宣布启动电动车项目,计划投资逾20亿英镑(约合25亿美元)开发一款“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电动 汽车 。然而,2019年10月,戴森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却向全体员工宣布:放弃造电动车。原因很简单:产品非常符合戴森的理念,但可惜在商业上并不可行。
放眼国内,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也曾下定决心造车,但最终却铩羽而归。乐视控股集团创始人贾跃亭也大力推出新品牌FF,但目前仍未走向量产阶段。小米也在近日被传将和比亚迪联合出品年轻人的第一辆 汽车 ——青悦S1,但很快被双方辟谣为假消息。
然而, 科技 公司造车并非没有成果,且成果正在近期集中落地。滴滴与比亚迪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已于11月发布,最快将于12月投入运营;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车项目定名“智己 汽车 ”,已落户浦东。
这似乎预示着一种新模式的诞生。知名 汽车 行业分析师颜景辉对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表示:“从业内来看,之前的 汽车 +互联网已经有向互联网+ 汽车 转变的趋势,未来的 汽车 要智能化、网联化已经是行业的共同认识。 科技 公司有这样的基因,和有制造工艺的传统车企合作造车是很有可能做成的。”
有观点认为,新造车公司在新能源市场上的出色表现,成为 科技 公司转型造车的诱因之一。比起戴姆勒、通用等传统车企巨头,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造车公司在资产规模、生产能力、销售收入、盈利水平等远远不及前者,但这些年轻公司的市值已迅速反超,特斯拉更是坐上了全球车企市值头把交椅。
公司的市值排序不排除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市场上的主流咨询公司、分析师和投资机构的预期。中国电动 汽车 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认为:“这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新能源 汽车 的认同,也表明 汽车 产业进入了大变革时期, 汽车 企业的市场地位正在重新洗牌。给后起者提供了机会。”
“只有造车才能获得更高的市值,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采访称,连传统老牌车企都反应过来,以 科技 赋能大力布局高端新能源智能网联 汽车 ,为抓住这一波发展的浪潮,有着互联网基因的 科技 公司们不甘心只做智能网联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决定从上车走向造车。
造车虽投入巨大,但是收益模式却成熟且快捷。以滴滴D1为例。据了解,D1将按照公里数收费,并按照每公里2元钱的价格向比亚迪支付费用。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认为,2030年的D1能够实现全无人驾驶以及商业化运营。届时,D1背后隐藏的商业价值将远不止当前按照公里数计费所带来的收益。
然而,多数 科技 公司目前只愿做供应商,还有很多 科技 公司誓言不造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为。尽管华为的 汽车 业务在公司内部不断走向更重要的位置,但是华为却多次重申不造车,目标是帮助车企造好车。任正非更是在一项决议中写道:“以后谁再建言造车,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小米总办副主任徐洁云也在微博回应小米造车的传闻时称:“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 科技 公司在当前宣布不造车,更多是因为时机不到。”一位行业投资人士告诉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车企在选择供应商时,大多都会绕开或者警惕打算造车的“跨界玩家”们,一些 科技 公司虽有造车的实力但此时发誓不造车也有这方面的顾虑。
也有人对时下热火朝天的新能源局势提出了反对观点。近日,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Akio Toyoda)在日本 汽车 制造商协会年终新闻发布会上称,他对当前正在兴起的“电动车革命”感到不满,电动车生产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严重。同时,丰田章男认为当前特斯拉价值被严重高估,特斯拉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影响全球 汽车 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电动 汽车 的技术领域。
科技 公司下场造车,能有几成胜算?有观点认为,如果 科技 公司不甘心只做智能网联方案的供应商,而是亲自下场造车,由车企合作伙伴变成竞争对手,或将面临“鸡飞蛋打”的局面。但是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之下, 科技 公司还是决定下场一试。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8月14日,一家名为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零边界)的企业注册成立,注册资本达1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
资料显示,珠海零边界所经营的范围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元器件、电子产品的设计与销售;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软件、移动设备软件开发与销售;技术服务以及技术咨询;上述产品的批发与进出口业务。
股东及出资信息显示,珠海零边界是珠海格力电器的全资子公司。主要成员除了董明珠以外,谭建明出任珠海零边界董事,李绍斌任董事兼经理,廖建雄任监事,梁博任经理。天眼查显示,谭建明还在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在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担任高管;李绍斌在珠海艾维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廖建雄也担任格力电器旗下多家子公司的监事职位。
据报道,关于以上人员在格力电器的职务,相关人士表示,谭建明是格力电器总工程师兼副总裁,李绍斌是格力电器总裁助理、总工程师助理。梁博和廖建是公司的中层干部,其中廖建雄是财务部人员,而梁博是技术人员。
而在8月21日晚间,格力电器副总裁兼董秘望靖东在接受采访时确认,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是格力电器刚刚注册的公司,新公司主业是芯片设计,主要还是围绕空调里使用的芯片相关的。据悉,格力空调内机主芯片已可自主设计,目前以研制高端的变频驱动芯片和主机芯片为主。
其实格力电器涉足芯片已有三年,去年格力更是成立了微电子部门,开始对芯片的研发。据悉,格力微电子部门隶属于格力通信技术研究院,直属董明珠领导。团队成员全部来自于业内知名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与海外著名大学、 世界知名 IP 设计公司等有着长期的研发合作关系。
然而对格力电器做芯片的真正猜测始自今年4月,当时格力电器发布了2017年报,营收净利润双增长,却罕见地不分红,当时格力电器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根据2018年经营计划和远期产业规划,公司预计未来在产能扩充及多元化拓展方面资本性支出较大,为谋求公司长期发展及股东长期利益,公司需做好相应的资金储备。公司留存资金将用于生产基地建设、智慧工厂升级以及智能设备、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等新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
当时中兴通讯事件甚嚣尘上,国内舆论都对中国企业过度依赖国外芯片担忧。格力电器年报中提及的集成电路以及比较大的资本支出,引起了大家对于格力电器做芯片的猜测。
董明珠曾对外披露,格力一年在芯片采购上就要花大约40亿元,这些芯片大部分依靠进口。因此,格力想研发芯片进行进口替代。
之后,董明珠在5月接受采访时表示,格力电器哪怕花500亿元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6月25日,格力电器召开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董明珠发布了最新的产业规划图,分为空调、高端装备、生活品类和通信设备四个方面,而物联网、手机、芯片和大数据业务则隶属于通信设备部分。董明珠当时表示:“现在还不能告诉你芯片要怎么做,以什么方式做。但有一条,做芯片坚定不移,必须做。”
7月,董明珠在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上称,做芯片钱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看有没有信心和决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至今还奋斗在中国自主芯片和 *** 作系统研发的道路上,在他看来,今年的中兴事件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也使得芯片自主研发更加受到重视。对于格力电器做芯片,倪光南表示,如果格力电器做芯片设计毫无问题,但要覆盖包括制造在内的整个产业链不太现实。
倪光南称,芯片的加工生产往往只有少数大企业能够承担,生产规模很大,投入太少就很难推进。但芯片设计公司在中国却有很多,因为设计往往可以面向应用,小公司也可以做。
“做模拟信号处理、光信号处理的芯片,一般比较难,但做数字电路这类的芯片,如果规模不是很大,要求又不是很高,两年左右做一个项目是可行的,现在开始也来得及。不过不是把制造业就直接归结为加工了,那样投入太大,一条生产线投下去至少几百个亿,周期很长,而且可能不如其他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更先进,没什么竞争优势。”倪光南表示。
然而,格力创始人朱江洪曾坦言对格力做芯片没有太大信心。他表示,“按照目前格力的状况,除非后面还会采取什么措施,不然按照现在的状况,做芯片,最起码对我而言,我是没有太大的信心的。”
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用品的电路板芯片都有黄金,只是成分多少而已。
黄金在电脑主板上很多地方都有使用:IDE接口、PCI Express插槽、PCI、AGP和ISA中,以及其他的一些接口,跳线,处理器的插座,在老主板的DIMM上也有,这些都是经常覆盖着几微米厚的黄金层。
内存芯片也有黄金,不过很薄,就在金手指(目的是接触式导通)位置可以看到。内存金手指就是内存片与主板插槽连接的,排列整齐的一排触点,也可以说是导体,为了保证外露导电位不被氧化,所以一般是会镀金处理的。
电子元器件提炼黄金
1、脱金水(脱金剂+氰化钠)。
2、粉碎电子元器件,放进大烧杯,倒入脱金水,过滤出溶液。
3、加入锌粉,吸收金水中的黄金,将沉淀过滤出来(2h)。
4、加稀硝酸和沉淀反应,用滤纸过滤出沉淀(有毒气放出)。
5、金粉和稀硫酸一起加热,去除杂质。
6、风干或者吹风机吹干。
7、和硼砂一起煅烧。
8、得到纯黄金。
据中国证券网消息,23日,格力电器与威马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在智能制造、车家智能互联等智能化相关领域,以及整车制造相关、高端设备输出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并共探渠道方面合作的可能。
威马汽车CEO沈晖发微博表示:“将牵手格力,共同探索出行与家居智能化场景的无限可能。”现场显示,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威马汽车董事长沈晖等共同出席。
威马是“神马”?
外界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威马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界的“黑马”,二者算强强联合;也有不少网友不由地联系起此前董明珠投资银隆掉进“窟窿”,为其“造车梦”忧心忡忡。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一些家电厂商开始涉足智能汽车行业,企图通过车家互联布局智能家居。然而业内人士认为,移动和家庭两个场景本身发展并不是很成熟,只是战略方向,至于能否创造出新的应用场景,还需家电企业和车企双方共同探索。同时,随着资金、技术、配套及补贴政策的收紧,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增速也开始出现放缓现象。
家电产业观察家刘步尘表示:“目前,格力集团15%股权转让尚未尘埃落定,此时格力电器进行大的战略性投资决策,肯定是不合适的,因此格力电器虽具资金实力,也不可做出这样的决策。”
银隆“窟窿”还未完
业内认为
此次不涉及资本合作
家电产业观察家丁少将告诉记者:“董明珠个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非常看好的。格力与威马之间不涉及资本的合作,具体在业务上的 *** 盘,对于董明珠来说,是其可控范围之内。因为资本层面需要通过董事会,而此前格力电器投资珠海银隆方案并未获得股东大会的通过。”
2016年,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拟作价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董明珠曾直言银隆就是“窟窿”。
据悉,此次合作,格力电器与威马汽车将基于出行与家居两大场景,深度融合智能化技术,探索“AI+物联网”,并带动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向智能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
看似是不同领域的玩家各布其局,实则为同一赛道的选手竞相赛跑。不论是传统家电企业努力把住手机这一智能家居的核心入口,还是手机厂商们积极拓展家电品类,打造各自的IoT(物联网)生态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生产手机是否能让家电企业消除“前景焦虑”?手机厂商在IoT赛道力突重围的关键又是什么?
格力曝光折叠机技术 “董明珠们”为何执着造手机?
2月5日,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公开“可折叠屏幕以及折叠屏移动终端”专利信息。该专利技术中的一大特点是“左右两侧屏幕各自独立存在,可以各自单独折叠展开运动,相互之间相对自由。”这就避免了目前市面上折叠手机厂商未能彻底解决的铰链难题。
2020年12月,格力旗下首款5G手机上架,格力手机更名为大松手机,采用骁龙765G处理器,售价2699元起。不过,大松手机目前官方销售渠道仅为格力董明珠店电商平台。从其产品介绍中“家庭全场景智慧互联”“一键可同时完成5个设备配网”“可通过语音助手或‘格力+’App互联格力智能家居”等卖点不难看出,大松手机让格力距离实现“智慧互联”又近了。
事实上,与格力布局手机业务路径相似的,还有TCL、海信、康佳等传统家电企业。例如,海信近日推出了旗下首款5G阅读手机A7 CC版,水墨屏被升级为67英寸彩墨屏,采用的是国产紫光展锐虎贲T7510 5G处理器,续航达4770mAh。目前已正式在电商平台发售,6+128GB版本售2399元。虽然其大篇幅产品介绍聚焦在阅读友好性这一卖点,AI墨智键仍给这款新品附上了智能因子。
今年1月,TCL以2021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为契机,召开全球发布会,发布了其在半导体显示、家电及通讯等领域的多款智慧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针对海外市场,TCL发布了全新TCL 20系列手机,包括五款2021年最新的TCL智能手机,并预热了智能手机、电视、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多屏互动方案,称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智能协作体验。
随着5G及物联网技术日渐成熟,家电企业对于手机的 探索 更加乐此不疲。由此,回看此前董明珠针对外界负面评价的回应,似乎更能理解其深意。她说,手机业务需要有一个培育的过程,“我们的研发团队在逐步形成,也有了自己的技术,大家认为市场上没人买就是失败了,我并不这样认为。”
OPPO成立安第斯事业部 手机厂商加速布局IoT
2月3日,OPPO成立安第斯事业部,主要负责云平台、数据中心以及基础技术等。据报道,OPPO内部人士表示,独立云和大数据将完善相关移动产品的服务,包括视频和HeyThings。
HeyThings是于2019年首次亮相的OPPO在IoT领域注册的商标,包括HeyThings IoT 协议、HeyThings IoT 服务平台和音频互联协议,分别用以帮助生态合作伙伴快速实现产品接入,为开发者提供高效便捷的硬件智能化服务,以及将开发好的音频互联协议和能力进行开放,实现更多第三方智能耳机与 OPPO 手机的互联互通。
在HeyThings亮相的开发者大会上,OPPO还提出了面向 IoT 行业领域的能力开放行动。2020年上半年,OPPO Watch、OPPO 手环及OPPO Enco三款蓝牙耳机等可穿戴设备的接连发布,实现了计划的落地。后来在2020年下半年推出的智能电视,将上述OPPO Watch等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了以智能电视为中心的IoT家居场景。
一边是家电企业在“手机端”发力,另一边则是手机厂商入局智能家电。早在2013年,小米就着手打造生态,并不顾外界的“嘲笑”,坚持智能家居的布局。2019年小米成立大家电事业部,开拓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品类,与主打空调业务的格力形成正面竞争。
华为、小米、OPPO大力投入的智能电视业务,也对海信、TCL、康佳等传统家电企业的核心业务造成不小压力。
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愈加成熟且广泛应用,手机、家电都逐渐被划入同一大类——IoT产品,它们的使命莫过于在家居、办公、出行等各类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体验。
小米的IoT产品布局可谓大而全,其IoT生态链目前已几乎覆盖了所有类别的智能硬件。且由于小米的IoT产品不要求与小米手机深度绑定,支持iOS和Android等各种系统,在场景体验和产品选择上,都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可能。
另一方面,面对技术迭代、需求升级,手机厂商们也无法放慢脚步。布局IoT既是行业大势所趋,也是企业破茧重生。
对华为而言,其在2015年发布智能家居战略,推出了HUAWEI HiLink,即连接华为与伙伴的IoT生态战略平台。以软件平台互联建设为突破口,华为IoT平台实现了多品牌之间的互联互通。
2019年3月,华为正式提出了“1+8+N”战略:其中“1”是核心产品手机,也是主入口;“8”包含了PC、平板、电视、耳机、手表等8大主流品类,为辅入口;“N”是指华为与生态合作伙伴研发的泛IoT产品。2020年11月,华为消费者业务Hilink生态总经理闪罡曾表示:“2020年是华为IoT生态业务的崛起之年。”
IoT分布式入口或为趋势 家电企业需合作、 科技 公司期爆款
根据IDC中国季度手机市场跟踪报告,2020年全年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是华为、vivo、OPPO,占比分别为383%、177%和174%。小米、苹果位列其后,而其他手机所占市场份额为35%。
中国工研院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IoT市场将突破万亿美元,2017-2022年复合成长率达136%,将成为未来几年推动 科技 产业发展的一大动力。《2018—2019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也已超12万亿元,物联网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729%。
据Counterpoint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小米已投资了300多家公司,涉及2000多种产品SKU。2019年,旗下物联网和生活用品行业同比增长417%,达到621亿元人民币,占小米总收入的30%以上。
“未来一定是物联网时代,但对家电企业来说,物联网时代不意味着一定要做手机。有观点认为,真正的物联网将通过分布式入口进入,即每一个智能家居产品都可以成为入口,用户可通过向家中任何一个家电产品发布指令来实现远程 *** 控。比如,在厨房对着冰箱说‘打开空调’,客厅里的空调就开了。”刘步尘认为,对于家电企业而言,与 科技 公司开展合作进入IoT领域会是更明智的选择。
OPPO副总裁、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总裁刘波也曾指出,当前以 IoT、5G、云、AI 为引领的新技术,正在促进智能手机之外的新兴终端的不断涌现,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生活品质和效率。
“他们在IoT领域的竞争态势跟手机(业务)的竞争态势是一样的。”在孙燕飚看来,手机产布局IoT,不论生产什么产品都是一种尝试。“目前整个IoT行业没有爆款,相对火爆些的产品也不是家电,是蓝牙耳机和手环,所以现在手机厂商们想做什么产品都可以。”他指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